交待完這些,他又著令家人在自己住處收拾幾間房屋來,用以安置嚴武和幾名嚴氏仆員。
嚴挺之倒也不是直接把兒子送來便了事,一同送來的還有千余貫的錢帛,供給嚴武和幾個仆人數年生活也是綽綽有余。
張岱對此也并沒有拒絕,他要真能把嚴武給教好了,給嚴家帶來的幫助也不是簡單的錢財能夠衡量的。
安排完嚴武這個小子,已經到了上午時分,接著又有門仆來報洛陽方面有人來到京中,業已引至前堂。
張岱聽到這話后,心中自是一喜,連忙快步來到前堂這里。堂中坐了十幾人,見到張岱后紛紛起身相迎,口中直呼“阿郎”“郎主”。
這些人都是之前安排在關東的人員,有張岱的堂兄張峪,門下張義、劉從愿,還有南霽云等等。
“我還道兄等要下月才會入京呢,沒想到來的這么快。一路奔波,想是辛苦。”
張岱闊步走上前來,先一把握住堂兄張峪的臂膀,然后又向眾人一一頷首,口中笑語說道。
“行程緩慢也不過是多遭幾分旅途中的辛苦,食宿都不如意,還不如早早到長安來,六郎你一定會精心款待、撫慰辛苦。我在途中這樣激勵大家,大家也都決定快馬兼程的早日入京!”
張峪嘴里笑語說道,其他幾人也都紛紛點頭道:“仆等都盼著阿郎相引去平康坊探一探京中聲色風月呢!”
“這又算得什么,且先入堂稍作歇息,午后咱們便轉場!”
張岱聽他們這么說,便也哈哈笑道,旋即便招手喚來丁青,著其向平康坊去定下一座藝館。
眾人一起入堂,各自坐定之后,便開始向張岱將關東的各種人事安排過去一段時間的運作和經營狀況匯報一番。
張岱在關東經營規模最大的,自然就是義造織坊。雖然災情已經過去了,但是這些織坊仍在維持著運作,而且還招納了更多的織婦做工。
“如今各地的織坊全都運作良好,織婦們坊中做工,織成的布帛自給有余、兼養老幼。還有一些別州北遷丁力家眷陸續依附過來,如今魏州、汴州各聚織工近萬,所造桑園已逾千頃,其余諸州也都頗成規模……”
開元十五年的下半年,河北災情爆發的愈發猛烈,盡管朝廷緊急抽調江淮租米百萬石北上賑災,但也畢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而在災情爆發的過程中,張岱所締造的這個織坊體系承納了非常多的婦孺救濟工作,活人數萬,給河北災民挺過災情來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開元十六年后,災情有所緩解,過往接收的那些婦孺們也都陸續的回到了家庭生活和生產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