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先的一點,就是茶園的選址先敲定,茶樹的種植通常需要足夠的光照熱量,以及良好的排水環境,因此一般向陽的丘陵地帶容易種植出好茶。
嚴格來說,關中地區的水土氣候并不是最好的種植茶樹的地方,反倒是秦嶺南面向陽的漢中地區要更適合。
不過這樣的情況倒也并不絕對,用心尋找的話,長安附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適宜種茶的地方。
裴敦復就向張岱講過,長安附近的名剎草堂寺名下便有茶園,所種出的茶葉不只能夠滿足僧眾自用,還會饋贈給供奉禮佛的信眾們,草堂寺的茶在長安城名氣也是不小的。
張岱要走的倒不是小罐大師茶之類的高端路線,高端茶葉的生產和加工大可以放在氣候環境更加適宜的產區,關中要做的則是中低端大范圍的種植,要走的也是外貿互市的渠道。
滿腹腥膻的突厥人,你就算賣給他們高端的茶葉,他們也喝不明白。反而一匹小馬駒換來幾塊大茶磚,一家人能牛飲上幾個月,滋潤腸胃還能清熱消潰,顯然是更劃算。
茶葉在關中也并不是什么新奇事物,只是主要集中在僧道等宗教界當中應用,而在普羅大眾日常生活存在感較低。
畢竟當下的煎茶術也實在太繁瑣,普通百姓甚至都沒有煮白開水飲用的習慣,更不要說浪費燃料與調料去烹茶飲用。他們即便有飲茶,相當一部分情況也都是做藥用。
眼下的茶葉也并不是什么頻繁的跨地域進行大宗運輸銷售的熱銷商品,關中這些寺觀所消耗的,往往都是自產自用。因此只要抓住這一線索,尋找并挑選可以大規模種茶的地方就不難。
裴敦復便循此給張岱提供了幾個區域,一是長安城西面九成宮周邊那些公私園囿,一是東面驪山溫泉湯周邊,再就是城南韋曲、杜陵等一直延伸到終南山北麓的丘壑地帶。
張岱也打算趁著上巳節前后這段閑暇時間實地走訪一番,敲定茶園選址然后便開始籌建。
有了茶園之后,他就能夠從汴州船隊里挑選一批壯卒來安置其中,平日在茶園中勞作或訓練,并且分番入城來擔任自己的隨從護衛。
茶園起碼得有幾十上百頃的作業面積,在里面安排百十個壯卒壯卒做茶工,也是非常合理的,不會太過顯眼。隨著未來經營的茶園越多,茶園的規模也越大,相應配備的人員自然也就要更多。
就算人員并不能全從關東引入,而是要在關中就地招募,只要茶園能夠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收入和安逸的生活,他們當然也就有了保護當下生活不受破壞的動機。
然而就算張岱已經做好了各種思想建設與人事準備,當其真正開始籌辦事宜的時候,才發現仍然小覷了在京畿周邊大置產業的難度。
“張六、張六!起床沒有?不是約好今日同出城南訪選園地?若再不行,晚間恐難及時回城!”
清晨時分,張岱洗漱完畢正在進餐時,李峽和竇鍔已經吵吵鬧鬧的走進張家大宅來,見他還在食堂慢條斯理的進食,當即便連連催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