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張岱在擔任了協律郎和翻曲使之后,針對《龍池樂》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編。
他將《龍池樂》中節奏感最強的“急”這一樂章單獨提取出來,采用燕樂的編曲方式在原本曲調上加以擴編,并在保持了編鐘底色的同時又大膽加入了其他打擊樂器與笙角等豐富樂曲的風格。
至于在舞蹈方面,除了原本的女冠軟舞之外,又增添了劃旱船這一種舞蹈形式。
后世的劃旱船是一種非常熱鬧喜慶的民俗表演形式,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表演過于通俗土味,不適合高端的宮廷舞樂表演。
但實際上劃旱船就經歷了一番肇始于民間、為宮廷舞樂所吸納,而后又流傳民間的這樣一個過程。在宋代的宮廷舞樂隊中,還有“采蓮隊”這種專門進行劃旱舟表演的伶人隊伍。
總之在經過張岱一番整編之下,《龍池樂》的觀賞性和喜慶感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和改善。
早前圣人遷居興慶宮舉行溫鍋宴會的時候,還曾在龍池中搭建舞臺專門表演過這個節目,也是深受圣人和王公百官們的好評,如今在芙蓉園中作為開場的曲目進行表演。
《龍池樂》的表演有上百人,其中蓮舟四十八人、舞者十二人,樂工四十余人。張岱作為樂隊的總指揮,率先登上舞臺左前角的小高臺上立定俯瞰整個舞臺,隨后在其旗幟指揮下,諸舞樂人們陸續登臺各自就位。
舞臺下方,觀禮的士民們早已經等候多時,對于舞臺上一絲一毫的變化都非常關心、瞪眼細瞧,當見到張岱舉步登臺時,其儀態風采自然便落入下方一眾士民們矚目之中。
“這臺上青衣少年是誰?當真人物出眾啊!”
很快便有人在舞臺下方忍不住高聲呼喊詢問起來,唐人愛熱鬧,同樣也愛品評人物,張岱年未弱冠,仍是青春少年,身形挺拔,儀容俊美,在此盛大的節慶場合當中自然引起了萬眾矚目,忍不住便對其品頭論足起來。
“國朝當真多士,區區一個卑品下僚,竟已如此卓然英挺、俊逸非凡!”
容貌固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但容貌出眾的人必然是能夠更加容易獲得旁人的好感,張岱登臺后什么都還沒有做,便已經獲得了京中一眾時流的好感,認為他足以匹配得上在今天這場盛會當中所處的位置。
有更見多識廣的時流則大笑起來:“這一位可不是什么區區卑品下僚,乃是開元十五年府試、省試與制科三榜榜首,是圣人親給賜名的前宰相張燕公孫張岱張宗之!國中后進,此為魁首,所以才能得此重用,入得京中父老法眼!”
眾人聞聽此言,也都不免愧嘆有聲,又有人嘆息道:“早間曲江頭遠觀諸進士作歌,還頗覺人物出眾,與今前狀頭相比,今歲所取俱成土雞瓦狗,選司不慎啊!”
針對張岱個人的品評議論,倒也并未持續太久,隨著舞臺上的歌舞表演開始,群眾們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過去了。畢竟張岱再怎么俊美無儔,總也比不上這精心排演的歌舞能夠給人更多全方位的視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