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順深知,一旦他們投降,等待他們的將是無盡的羞辱與清算,他們的家族,他們的國家,也將徹底從歷史的長河中抹去。
因此,盡管興慶府已被重重包圍,糧草日漸匱乏,士氣日益低落,李乾順君臣仍抱著一絲希望,期待著有奇跡的發生。
為此,李乾順君臣已經將城中的資源全部收集起來,嚴格管制,并給所有人都分發武器,編成軍隊,實施嚴格地軍事化管理。
害怕城中的人堅持不下去,李乾順君臣對他們說,遼夏是唇亡齒寒的關系,遼國一定會派大軍來救援西夏的。
盡管城中的軍民對于李乾順君臣負隅頑抗怨聲載道,卻也只能默默忍受,畢竟,他們的命運,此刻已與這搖搖欲墜的西夏王朝緊緊相連。
值得一提的是,李乾順君臣之所以還在堅持,也是因為他們得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消息——宋軍的主帥章楶病了。
章楶實在太老了,老到攻打西夏之前,章楶就感覺到他的大限快到了。
說老實話,如果不是如此,以章楶的沉穩,他未必會選擇這么激進的打法。如果他再年輕個幾歲,他多半會繼續用淺攻進筑這個穩贏不輸的戰略戰策蠶食死西夏,而不是孤注一擲,甚至是賭上國運,來這場必定是你死我活的豪賭。
幸好,老天還是眷顧這位趙宋王朝最能打的文人的,讓他并沒有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戰翻車。
話說,正是因為章楶沉穩了一輩子,自覺已經將章楶分析透徹的李乾順君臣才沒有想到,章楶在這最關鍵的一戰會一改其穩健的打法,而是聲東擊西,給他們來了個極為激進的轉變,徹底擊敗了西夏。
不管怎么說,章楶都打贏了這最關鍵的一戰,為趙宋王朝收復了已經失去了近百年的西夏,成為趙宋王朝戰功最高的大臣。
值此生命的最后一階段,章楶一邊繼續沉穩地要求所有人嚴格按照他們已經商量了無數次的政策接管西夏。
到了十二月中旬,章楶已經病得下不了床了。
呂恵卿等人請求章楶回東京或者去南方養病,不過卻被章楶給拒絕了。
章楶對呂恵卿說:“我大限已至,無須多此一舉,死在這里,便是我最好的歸宿。西夏,乃是我一生征戰的終點,亦是我功名的巔峰。我章楶一生,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求馬革裹尸還。如今,心愿已了,死而無憾。”
接著,章楶對呂恵卿說:“李氏桀驁難馴、詭詐無常、剛愎自用,絕不可留,你要切記,即使夏主開城投降,也要將其達官貴胄、士紳望族、豪門大戶、豪商巨賈斬盡殺絕,絕不可為我大宋留下心腹大患。”
呂恵卿也有相同的看法,所以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
洪武二年十二月末,章楶病逝于靈州城,享年七十六歲。
趙俁得知此事了之后,放聲痛哭,直呼:“朕之諸葛武侯去也!”,隨后下圣旨,贈太師、廣陽郡王,謚號“莊敏”,并令呂恵卿將章楶的遺體運到皇陵安葬,朝廷以國喪之禮為章楶送行。
章楶死后,呂恵卿接任陜西、西夏宣撫使,繼續治理陜西六路和西夏,以及收復西夏……
……
將時間撥回十一月初。
自從遼國將歲幣的利息,也就是馬牛羊駱騾驢等交付完畢,鑒于之前遼軍曾劫過趙俁的御營,實際上齋宮這里并不安全,趙俁決定退回到雄州行宮。
這也是郭成等將的意思。
在他們看來,趙俁是宋軍最大的弱點,也是遼國唯一能翻盤的機會,只要趙俁退回到雄州,趙宋王朝就算是徹底贏下了此戰的勝利。
趙俁是有名的聽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