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俁這就差直接跟耶律延禧說:“我趙俁沒有違約,你耶律延禧要是敢違約的話,就別怪我再出兵打你。”
收復云地的條件全都創造好了,剩下的事趙俁就全都交給蘇轍、郭成等前線大臣了。
蘇轍知道,茲事體大,不敢怠慢,所以,不等趙俁離開,他就去與遼國方面交涉。
結果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
宋軍剛撤,以耶律和魯斡為首的不少人就上書表示反對將山后九州給趙宋王朝,他們認為,云地是遼國的產糧重地,一旦給了趙宋王朝,趙宋王朝都不用再打遼國,只用糧食就能掐住遼國的脖子。
當然,耶律和魯斡等人也知道,目前趙宋王朝勢大,遼國的情況不太好,如果直接違約,肯定會遭到宋軍的攻打,所以,他們提議,最多只割讓武、朔二州給趙宋王朝,剩下的區域先拖著,靜觀其變,最后要是真拖不過去,也要再從云地狠狠薅一回羊毛。
耶律延禧覺得耶律和魯斡等人說得很有道理,他是答應將山后九州給趙宋王朝,但他并沒有答應將山后九州的人口和財物也給趙宋王朝,在將山后九州交割給趙宋王朝之前,他完全可以先將山后九州的人口遷走、財物搜刮干凈,只給趙宋王朝一片空地。
有了耶律延禧的意思,耶律淳代表遼國表示:“既兩朝通好,盟誓已定,我大遼自當恪守盟約,絕無背約之舉。然盟約之中,僅許西京之地予貴朝,未言子民亦隨之歸屬。是以,西京人戶,我朝皆當徙往他處。”
蘇轍不悅道:“既然貴朝答應給我朝西京州城地土,豈有不給與我朝人戶之理?若只空得田地,沒有人戶,我朝要了又有何用?”
耶律淳說:“我朝經營西京三二百年,西京才有今日人口、富饒,今答應將西京地土給貴朝,我朝只要人戶,這有何不可?”
蘇轍不動聲色地說:“兩朝既通盟好,情同一家。曩者許以疆土,誠義昭然,然獨遺編戶而不予,終非全策。若并土地生民悉歸敝邑,是成全美之德,亦顯敦睦之誠,豈不美哉?”
耶律淳說:“我朝已割地相予,睦鄰之誼至矣。今復索編戶,此乃何理?自古疆土為立國之本,較民為重,地既交割,誠意已顯。豈料欲壑難填,貴朝得隴望蜀,如此貪求無度,豈可為善鄰乎?”
蘇轍和耶律淳去見耶律延禧,說明情況。
耶律延禧說:“西京幅員廣袤,朕既承諾割地,仁至義盡。然貴朝猶不知足,復求編戶。你漢家常責我胡人貪利,今觀貴朝之所求,貪欲何異?且西京乃我朝重地,本不當予,朕念及兩朝盟好,方踐前約,此心昭昭。若貴朝執意并取人口,惟愿貴朝皇帝增幣相酬,如此方顯兩朝交誼,各盡誠意。”
蘇轍聽了,悠悠地說:“貴朝今日之禍,皆因先祖勒索歲幣而起,猶不悔改,我朝皇帝陛下剛回京,便故態復萌,恁地時,外臣這便回京,請我朝皇帝陛下再來跟貴朝商議山后九州人口財產問題。”
說到這里,蘇轍語氣一變,不無威脅地說:“只是,我朝皇帝陛下再來,必不止山后九州,恁地時,唯望諸位不要為今日刁難而追悔莫及。”
聽了蘇轍的威脅,害怕趙俁真打回來的耶律延禧,趕緊解釋:“蘇宣撫使言重了,朕只是提議一個解決問題之法,并無索要歲幣之意。”
耶律淳不愿意眼睜睜地看著自家皇帝被蘇轍為難,所以他幫腔道:“西京百姓生來便在我朝治理之下,已與我朝骨肉相連,不愿與我朝分割,實乃人之常情,蘇宣撫使又何苦強人所難?再者,若西京之地民眾心向我大遼,也不利于貴朝治理西京,可是此理?”
耶律淳說得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果趙宋王朝收復云地,其地民眾反復叛亂,那對于趙宋王朝而言,無疑將是一場持久的消耗戰,不僅無法享受到新得疆土帶來的利益,反而可能陷入無盡的紛擾之中。
蘇轍深知此理,他眉頭緊鎖,緩緩開口說道:“貴朝需要多久遷走云地之民?”
耶律淳說:“西京之地廣袤,人口眾多,遷移之事非一朝一夕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