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軍最麻煩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不能改變百姓的生存環境,又不能消滅其精神領袖,那他們就能無限煽動百姓加入義軍,如野火燎原,難以遏制。
反之,如果消滅了其精神領袖,尤其是其部只有獨一無二的精神領袖,便如同釜底抽薪,義軍的火焰雖余燼未滅,卻再難有作為。
只因,這義軍的精神領袖,往往是民心之所向,意志之所聚,一旦他隕落了,義軍就是群龍無首,士氣頹靡,宛如秋風掃落葉,義軍的凝聚力瞬間瓦解,化作一盤散沙,搞不好其內部還要陷入爭奪新的領袖的內斗中。
這就是最好的以鐵血手段清掃余孽還天下以安寧的時機。
歷史上不乏此類例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風起云涌,然陳勝一死,其勢大衰,終未能撼動大秦帝國的根基。洪秀全以一己之力聚攏無數信徒,金田起義,勢如破竹,而洪秀全歿后,太平天國大廈轟然倒塌,其內部分崩離析,相互傾軋,起義之火漸漸熄滅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方臘起義亦然。
歷史上,方臘以“均貧富”的旗幟,點燃了江南百姓心中的怒火,一時間,響應者如云,從者如流,義軍所到之處,官軍望風而逃,百姓簞食壺漿以迎,仿佛整個天下都在他的號召下顫抖,這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無數心懷不滿的百姓加入方臘義軍。
所以,方臘不僅僅是方臘義軍的統帥,更是他們心中的信仰,是黑暗中的明燈,指引著前行的方向,妥妥的方臘義軍的精神領袖、方臘義軍的旗幟。
在方臘的帶領下,方臘義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克多座城池,讓百姓誤以為,他們真的可以改天換地,所以全都冒險去投效方臘義軍,使得方臘義軍在很短時間內就突破了百萬——宋史甚至記載方臘義軍在全盛之時有二百萬。
而等到方臘被韓世忠捉了,最終被押解至京城處斬,消息傳來,如同晴天霹靂,震碎了方臘義軍將士的心。他們失去了領袖,也失去了方向,曾經的堅定信念開始動搖,士氣一落千丈。而百姓看到方臘都被朝廷捉了殺掉,自然而然不敢再去投沒有希望的方臘義軍了。
在那之后,失去了方臘的方臘義軍,如同一群失去了狼王的野狼,雖然仍然兇猛,卻已失去了往日的團結與默契。他們開始各自為政,爭權奪利,內部矛盾日益激化。
而北宋王朝則趁機以鐵血手段鎮壓方臘義軍的余孽,昔日風風火火的方臘起義,在秋風掃落葉般的打擊下,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如今,雖然捉方臘的人,從韓世忠變成了魯智深和武松,但效果是一樣的。
當宋江得知,魯智深和武松捉了方臘以后,大喜過望,他們趕緊研究徹底剿滅方臘部方臘義軍的方法。
這時,陳箍桶主動站出來表示:“草民愿去說他等投降。”
這次宋軍能如此順利的大敗方臘義軍,并成功捉到方臘,陳箍桶居功至偉。
所以,宋江對陳箍桶已經很信任了,進而跟陳箍桶交了實底:“陛下對摩尼教極為了解,知曉摩尼教乃是教導人造反之教,故而有過圣旨,教我等鏟除摩尼教。”
宋江的話說得很明白,那就是,他也想招降方臘義軍,這樣就能減少自己手下的虎賁軍再跟方臘義軍對著消耗。
要知道,現在的虎賁軍也就剩十二三萬了。
關鍵,還有大量的方臘義軍沒有剿滅呢。
這到了最后估計虎賁軍多說也就能剩七八萬。
雖說這是應有之舉,大家全都心知肚明,朝廷就是再有錢,也不可能養那么多義軍出身、戰斗力又并不強的軍隊,但作為虎賁軍的最高統帥,宋江肯定希望自己手上的軍隊能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