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要是說別的事,已經跟趙俁接上頭的袁傾城,真不感興趣,也真不會支持張純。
但張純要解開皇子身上的枷鎖,還皇子自由,那身為皇子母親的袁傾城,肯定得支持張純,畢竟,就像張純所說的,王位、府邸都是小事,但自由就不同了。她可不想自己的兒子一直被“囚禁”到死。
李琳一直都想讓自己的兒子從軍,替自己完成征戰沙場的夢想,所以肯定是最支持張純的。
李琳說:“此事我已與官家聊過,官家雖未明說,但我觀他也有放皇子出去歷練為我大宋效力之意,只是朝中大臣堅決反對此事,官家才沒有松口。”
麻曉嬌問:“那現在的問題是怎么讓大臣同意此事?”
葉詩韻說:“皇子、宗氏如果從政、從軍、從商,肯定會跟大臣產生競爭,威脅到他們的利益,他們不會輕易點頭的。”
張純微微一笑:“容不得他們不同意。”
“此話怎講?”袁傾城問。
“由于官家皇子太多,按照以往制定的規定,根本無法安置這么多皇子,他們總不能讓官家將生下的皇子掐死以及禁止官家繼續生皇子吧?”張純說。
別說趙俁可是有強大軍功的皇帝說一不二,就算趙俁是宋仁宗那樣的窩囊皇帝,大臣也不敢有這樣大逆不道的想法。
四女不約而同的點頭,認可了張純所說的。
“府邸就不說了,皇城沒這么多地方就是沒這么多地方,大臣最后只能妥協,允許皇子自己隨意選擇居住地點,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真正棘手的是王位問題。”
“太平天國后期,尤其是洪秀全死以后,太平天國內部統治極其混亂,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拉攏人心,將大量關鍵將領都封為王爺,導致王爺數量激增到了兩千七百位左右,出現了“王爺多如狗,爵爺滿街走”的特殊局面,這是特例,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就不提了。”
“除此之外,史上王爺最多的就是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復了藩王制度,規定皇帝的兒子除繼承皇位者外,其余都封親王,親王的兒子除繼承親王爵位者外,其余都封郡王。這種制度使得明朝宗室成員數量不斷增加,王爺的數量也隨之增多。據記載,明朝一共出了八十七個親王、九百二十四個郡王。這些王爺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如果官家執意將自己的兒子全都封王,那么其所帶來的財政壓力,絕對要遠遠超過明朝的王爺給明朝的財政帶來的壓力,關鍵,咱們大宋,封王也較為謹慎,異姓王數量很少,親王數量更是相對有限,大臣肯定不愿意看到官家把自己的兒子全都封王。”
“可不給皇子封王,又不符合我大宋的禮制。”
“而且,封親王,還是封郡王,也不好抉擇,總得有個評判標準吧?”
“既然如此,官家跟大臣就有得談,談好了,就有望解開皇子身上的枷鎖。”
四女聽言,眼睛一亮!
甚至就連葉詩韻都說:“展開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