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講學風波,如果提出來的是個普通官員,政治生命就已經斷送了。
但是對于朱翊鈞這個儲君來說,卻有實踐的機會,而這一次給他的教訓就是政治上的事情不能操之過急,如果要提出新的想法,需要先試探風聲才行。
這對于六歲的朱翊鈞來說,也是印象深刻的一課。
——
十二月二日。
講學風波吹的快,但是平息的也快。
從皇帝給詹事府賞賜后,風向就瞬間變化了。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其實對于大部分中下級官員來說,他們也是支持講學的。
講學可是儒林盛世,哪個讀書人不想要參加?
而且講學講學,也就切磋學問的機會,若是能一鳴驚人,就能成為一代文宗。
而且很快朝野傳出風聲,皇帝準備用自己內庫的私房錢來辦講學會,還要遍邀天下名儒,辦一場能載入史冊的講學盛會。
這下子反對的聲浪就更小了。
如此講學盛會,那可是要青史留名的!
就連一貫事事反對的言官,在風向轉變后,也迅速轉向。
史館。
沈一貫驚道:“子霖兄你要向閣老約稿?”
羅萬化、王家屏、張位,都驚恐的看著蘇澤。
蘇澤說道:
“朝廷上下都在風傳,陛下要用內帑的錢辦講學會,既然要講學,總要讓天下人知道講什么吧。”
蘇澤其實已經知道了確定的結果。
【隆慶皇帝下旨,內帑出錢再辦靈濟宮大會,邀請天下賢良文學赴會講學。】
【本次講學極大的繁榮了大明思想界,但也加劇了大明思想界的分裂,大明國祚+2。】
【上書倡導的宿主威望+200】
國祚+2,這個結果也正常。
思想界繁榮,但不意味著政權就能穩固。
相反,如果王朝末期,思想界又不能統一思想,反而會導致更大的混亂。
所以講學雖然延長了國祚,但是不多。
蘇澤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這次大會不僅僅要成為思想界的大會,更是要統一思想,確定未來的方向。
這就需要蘇澤這段時間,不停的上書修正,擴大會議的議題和議程了。
既然是大會,蘇澤還要將這場大會的氣氛炒熱。
蘇澤說道:
“我準備在《樂府新報》增刊,請閣老執筆,闡述各派要義。”
“趙閣老已經答應我,寫一篇心學的文章刊登在報紙上。我今天下衙就去拜訪高閣老,請他也寫一篇文章。”
在場眾人面面相覷。
還能這樣?
但是仔細想想,如今《樂府新報》發行量這么大,趙貞吉寫了心學文章,其他閣老怎么可能坐得住?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