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對對。”
蘇澤說道:
“此道可不好學啊。”
萬敬以為這是蘇澤實學中的不傳之秘,剛剛燃起的希望又要覆滅,卻沒想到蘇澤說道:
“萬兄,你以為這物之理是哪里來的?”
“物之理孕于萬物,研究的是物和物之間的關系。自然之奧,鬼斧神工,很多事情就增減一分都會不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所以要窮求萬物之理,最重要的還是定量。”
“定量?”
蘇澤指著鐵爐說道:
“對,就說著炭毒,什么時候能產生炭毒?煤炭燃燒能產生炭毒,那給多少空氣才能產生最多的炭毒?”
“如果要提升這個鐵爐的火力,就要研究怎么才能產生更多的炭毒,以及怎么才能讓炭毒燃燒產生的熱能更大。”
“冶鐵的工匠都知道,爐溫越高越好,可是這個爐溫到底是多少?如何才能確定這個爐溫?”
萬敬說道:
“我們老家蕪湖,是將百金放入鐵水,看百金能不能融化判斷。”
蘇澤看了一眼萬敬,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吧,能想到利用不同金屬的熔點不同,來判斷鐵爐的溫度。
蘇澤搖頭說道:
“這還是不夠的。”
“正如蘇某所說,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想要精益求精,就要弄清楚這些,而不是全憑口傳心授的秘法。”
看到萬敬還是不解,蘇澤又說道:
“比如這冶鐵,萬兄就可以研究,這鐵水是熔煉一天好,還是半天好?或者是兩天最好?”
“這炭毒是給氣多好,還是給氣少好。”
“恒之以常,乃測其變,定其量測其性,才能就窮萬物之理。”
萬敬的眼睛更亮了,蘇澤這句話給他推開了一扇大門,原本不知道如何入手的“實學”,現在已經有了研究的方向。
蘇澤說完這些,就離開了工部的鐵廠。
又忽悠到一個!
其實早期的物理化學沒那么多復雜的原理,從經驗主義到科學,其實就是“定量”二字。
而控制變量法,更是科學萌芽時期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研究方法。
先總結規律,然后思考規律中的原因,提出各種假說,再進行實驗驗證假說。
近代科學發展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這也是蘇澤要設立營造學社,推廣數學的原因。
統計學,是科學之母。
等蘇澤離開后,萬敬突然對傅順說道:
“我要去找雷司空,我要去參加營造學社。”
傅順疑惑的看向萬敬道:
“萬兄,你的水平還需要參加營造學社?”
萬敬是工部有名的業務能手,所以雷禮根本沒有將他列在營造學社的名單上。
萬敬搖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