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發展到了這個時候,很多儒者已經意識到再用四書五經來解釋現在遇到的問題,已經是不夠了。
儒生無法再從“宗周”這個“政治童話”中尋找解法了,社會發展到現在遇到的問題,也不是念經就能解決的了。
再加上中晚明一系列的社會現狀,促使儒者“求變”。
于是誕生一批看起來“離經叛道”的儒生。
但實際上,他們的批判依然在儒學的框架內。
在蘇澤看來,這種“求變”其實也是大明精英階層的一種“自救”。
但是由于整個社會結構沒有變化,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也沒有變化,這些理論最后都變成了“狂言”。
有些話乍一看還挺先進,但是實際的論述又搞的玄而又玄,也沒有聯系到真正的底層百姓,本質上不過是讀書人的自嗨。
這篇文章的“四民平等”也是如此,雖然聽起來先進,但是最后又回到了復古的老一套上。
蘇澤并不覺得這篇文章有什么新意,但是申時行說道:
“子霖兄,這文章呼應你的廢除賤籍之說,又有五省賢良文學署名,這下陛下要如何看你啊!”
果然在文章的后方,有南直隸、福建、廣州、江西和山東五省的賢良文學署名。
申時行說道:
“現有新《君子報》三省聯署,如今又有《新樂府報》五省同保,這樣下去廢除賤籍就成了南北之爭了啊!”
羅萬化的官場經驗還淺,不明白其中的深淺,他問道:
“子霖兄又沒有和這些省份的賢良文學串聯,陛下應該會信任子霖兄的。”
王錫爵說道:
“這不是陛下信任不信任的問題!”
“自從倭亂后,南北之爭日漸激烈,如今子霖兄的奏疏掀起了朝爭,就算陛下知道不是子霖兄串聯,但是這個責任誰也擔不起。”
王錫爵又說道:
“主張廢籍的,也是江南呼聲最大,而子霖兄是蘇州府人。。。”
這下子申時行也聽懂了。
事已至此,已經不是皇帝信不信的問題了。
而是你蘇澤掀了這么大的爭議,朝廷要息事寧人,最后總要拿人開刀。
就如同國初的南北榜案。
錄取的都是南方人,這其中完全是主考官劉三吾的過錯嗎?恐怕也未必。
但是最后結果是劉三吾作為負責人背鍋,最后被朱元璋貶去戍邊,一直到建文帝繼位后才赦免。
蘇澤再次掀起南北之爭,最終皇帝可能迫于朝野壓力懲罰蘇澤,彌合南北矛盾。
王錫爵和申時行在官場多年,這種事情自然也見的多了。
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千古以來這一招都是屢試不爽的。
羅萬化說道:
“可子霖兄要廢除匠樂灶籍,也是為了天下蒼生啊?”
申時行嘆息道:
“南北之爭可不是這么容易平息的,如今《新君子報》和《新樂府報》針鋒相對,加上在京的賢良文學不斷聚會議論,陛下和閣老們恐怕也要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