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敵人一直在自己體內。
如何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帶領大明完成變革,突破治亂循環的陷阱,突破農業時代的束縛,才是真正關系到大明國祚的事情。
蘇澤站起來,走到公堂的門前,看著山東清吏司的牌匾。
解決了北方邊疆問題后,現在輪到戶部了。
首先是貨幣問題。
登萊鑄幣局發行的貨幣已經在京師流通,但是貨幣總量還遠遠不夠。
按照蘇澤的測算,在保持現在鑄幣速度的前提下,至少需要兩到三年時間,銀元和黃銅幣才能覆蓋主要城市。
而要讓新幣在整個大明流通起來,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
對于這點,蘇澤也沒辦法。
鑄幣也不是光有工坊就可以的,登萊港口貿易量就這么大,流入的白銀也就這么多,想要多鑄幣也沒有材料。
想要加快這個速度,除非大明占據一座超級銀礦,再升級到蒸汽機鑄幣才行。
不過蘇澤倒是并不著急,貨幣這東西本身就是建立在信用上的。
而大明官府的信用,如果強行推動反而適得其反,慢慢發行貨幣反倒是更加穩妥的辦法。
其次是稅收問題。
貨幣沒有普及流通,現在也沒有實行一條鞭法的基礎,征收工商稅也需要一支能夠對商人征稅的專業官僚群體,這些也都沒到時候。
但是在這些改革之前,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事情。
蘇澤走到書桌前,提起筆寫下了這份準備已久的奏疏。
《請修隆慶會計錄疏》。
任何有關財政的改革,第一步都是要搞清楚有多少家底。
歷史上,在張居正推動一條鞭法前,就組織編寫了《萬歷會計錄》。
《萬歷會計錄》之內容以地理區分。
先全國,后以省冠府,以府冠具。以收支數額區分,以總數冠分數,以分數合總數。
以收支門類區分,先是全國田糧舊額歲入歲出總數,之后依次為省府州縣分數、邊鎮餉數、庫監、光祿、宗藩、職官、俸祿、漕運、倉場、營衛俸糧、屯田、鹽法、茶法、錢法、鈔關、雜課。
這本會計錄,讓大明第一次擁有了一本“總賬”,為日后的改革提供了基礎。
蘇澤要提前推動戶部改革,自然要提前弄一本《隆慶會計錄》出來。
蘇澤已經寫過很多奏疏了,起手自然是說明《會計錄》的歷史意義。
“臣觀三代以降,善理財者必先明會計。”
“唐有《元和國計簿》統天下賦入,宋修《會計錄》列百司歲計,皆所以察盈虛、審虛實。”
“今我朝承平百六十載,然各省奏銷冊式各異,錢糧款項混淆,賦稅蠲緩無稽,致使奸猾胥吏上下其手,忠良有司莫辨真偽。臣請仿宋制重修會計錄,名曰《隆慶會計錄》,為社稷理財之基。”
引用前朝舊例之后,蘇澤又說明編修會計錄的意義。
“統度支以清本源,今十三布政司、九邊軍鎮、內府二十四衙門皆自為奏銷,款項名目紛繁。當以解部、留存、蠲免為綱,厘定田賦、鹽課、關稅、雜項之目,皆有州縣細冊可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