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的漕運成本,讓宋朝的國都非常尷尬。
關中地區無法承擔國都的人口,從長安到關外的運河也在唐代就開始淤塞。
甚至連洛陽都不行了,因為洛陽到汴京的運河也淤塞了。
最終宋代定都在汴京這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汴京在漕運樞紐上。
可就算是這樣,大宋的漕運損耗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而且宋代還有國情,大宋要養國都的禁軍。
所以朱元璋這套財政體制,在國初那種組織力和人力都匱乏的時代是沒問題的,甚至節約了大量運輸成本。
到了隆慶朝,國家經濟繁榮,商品充沛,而衛所制度也逐步敗壞,各省之間的經濟差距拉大,國家財政也有了跨省統一分配的需求。
只能說后世子孫沒有能夠領會太祖爺的精神,及時對制度進行變革。
先建立統一的會計錄,再制定更平準的稅賦,掌握全國的財政情況,才可以厘清全國的財政基礎,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少銀子。
等皇帝冷靜下來,這份奏疏也不那么刺耳了。
今天馮保奉了皇帝的旨意,前往內閣,詢問京畿暴雨抗災的情況。
而實際上馮保知道,這是皇帝要緩和和內閣的緊張關系了。
馮保走入內閣,下了這么大的暴雨,李春芳自然要返回內閣坐鎮。
內閣四位輔臣都在,馮保宣讀了皇帝的旨意,由李春芳匯報了京畿水災的情況,表示這次水災順天府早有預案,去年冬季也提前做了水渠疏通的工程,不會造成太的災禍。
就在馮保準備回去覆命的時候,張居正站了起來。
“馮公公,本官有一份奏疏,要面陳陛下。”
馮保快要被嚇死了,他以為張居正是要繼續上書,想要勸說張居正放棄。
但是內閣還有其他輔臣,而且李春芳、高拱和趙貞吉都沒有其他表情。
張居正知道馮保誤會了,他說道:
“不是戶部奏議的事情,這份奏疏是南直隸海瑞海巡撫的加急奏疏。”
聽到不是戶部奏議的事情,馮保也松了一口氣。
但是聽說是海瑞的奏疏,馮保又不淡定了。
這位可是上《治安疏》的猛人,他一份治安疏可是比蘇澤至今所有的奏疏加起來威力都要大啊!
張居正又說道:“海巡撫的奏疏內閣都看了,諸位閣老都贊同他的奏疏。”
馮保這下子放心了,那這份奏疏應該是無害的。
馮保只好帶著張居正,一路上向御書房走去。
等到張居正進入御書房的時候,隆慶皇帝已經提前得了太監通報。
他看向衣角沾著雨滴的張居正,又想起自己難熬的潛邸歲月,那時候高師傅張師傅經常暢論國朝弊病,講著要怎么革除這些弊病。
一想到這里,之前對張居正的那點猜疑,就徹底煙消云散了。
“給張師傅拿些干布來。”
“賜座!”
張居正沒有立刻坐下,而是掏出了懷里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