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大臣聽完了蘇澤的話,嘩然起來。
全部由皇帝內帑出錢?
皇帝能同意嗎?
可不管皇帝同意不同意,戶部侍郎張守直肯定是同意的。
其實群臣反對下西洋,就是因為鄭和下西洋用的是戶部的錢,但是朝貢的收入卻入的是內帑。
但是在朱棣在位期間,這個矛盾還不突出。
原因也簡單,朱棣個人威望能撐得住,而且朱棣用這些錢也不是享樂的,而是用來征討草原,開疆拓土的。
那時候內帑和國庫之間也沒有那么涇渭分明,外朝缺錢的時候,朱棣也會用內帑接濟。
但是從成祖之后,群臣就逐漸反對下西洋了。
現在蘇澤提出,用皇帝內帑出錢組織艦隊下西洋,群臣就沒有理由反對了。
但是重臣們的目光都落在了馮保和陳洪兩位司禮監巨頭的身上。
這下子陳洪也繃不住了。
原本他們只是作為皇帝代表參會,可蘇澤卻把皇帝扯到了內帑上。
作為執掌內承運庫的大太監,陳洪只能硬著頭皮站起來說道:
“蘇翰林,成祖年間下西洋,都是戶部出錢,再下西洋也是國事,怎么能由內帑出錢呢?”
陳洪小心翼翼,嘉靖皇帝就嚴禁太監插手具體的事務,隆慶朝也同樣如此。
這大概是因為嘉靖本身就是權術斗爭的高手,他不需要利用太監來斗文官,直接分化文官互斗就行了。
隆慶皇帝用人也很有一套,也不需要用太監來制約外朝。
所以無論是李芳、馮保還是陳洪,都更像是皇帝的大管家。
外朝尊重他們,是因為他們是皇權的代言人。
而司禮監也很識趣,在重要的議題上都保持沉默,也很少和內閣宰輔票擬意見作對。
所以眾人都認為這是陳洪代表皇帝的問題。
目光再次看向蘇澤,蘇澤淡淡的說道:
“朝貢當然是國務。”
“所以訓練海員、建造海船、接待貢使,這些事情外朝都要出力。”
“但是番邦朝貢都入內帑,那回賜禮物自然也應該由內帑撥出。”
“尋常百姓人家,為父母舉辦壽宴,辦宴會的錢族內公中出了,回贈禮物的錢也輪不到族內公中出吧?”
這下子陳洪也無語了。
蘇澤的意思,是將再下西洋分成了兩部分。
組織艦隊、接待貢使、舉行朝貢儀式,這些都是外朝出錢。
但是回賜貢使禮物,航行時候需要的經費,則要由內帑支出。
這個方案聽起來離譜,但是聽了蘇澤的比喻,似乎也沒那么離譜了。
外邦朝貢,確實很大一部分都是沖著皇帝來的。
比如皇帝生日,朝鮮這些藩屬國就會派出使者,名曰“賀壽使”,就是打著給皇帝過生日的旗號來朝貢的。
皇太后生日,新皇帝登基,老皇帝駕崩,藩屬國都會派遣使者。
也正如蘇澤所說的那樣,番邦朝貢,還真是一種皇室內部事務。
閣部和九卿重臣們,聽了蘇澤的比喻,也有些皺眉頭。
本來他們以為蘇澤是要讓皇帝承擔所有的費用,但這個意思外朝還要承擔不少?
但是蘇澤的比喻也沒錯,皇帝是君父,那臣下給皇帝辦壽宴,好像也是合理的。
只有內閣李春芳完全明白蘇澤的意思。
這不就和上元燈會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