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國外有著廣闊而龐大的宗教基礎,《達芬奇密碼》本質上其實是一部冒險小說,只不過身上裹著宗教的大衣。
這本書的確很獵奇,不管是對于任何文化背景的讀者而言都是如此,戳中了所有人的G點!
雖然這部作品賣得很好,但在評價上卻有些兩極分化。
關注宗教的人,多半有宗教信仰,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會覺得被冒犯了。
而不關注宗教的人有很多,但這會使得他們對小《達芬奇密碼》最大的宣傳噱頭不感興趣。
對宗教有興趣、心態又開放的人屬于少數。
曾經它被譽為是新時代天主教最大的敵人,被許多信教人士所抵制,這已經超過了圖書跟電影的范疇,成為了一個社會話題。
因為在小說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歐洲歷史事件,把《新約圣經》里面關于耶穌復活等關鍵環節統統推翻!
世界各地都曾經爆發過抵制《達芬奇密碼》小說跟電影的活動,甚至梵蒂岡官方就正式發起過提議,而美國天主教組織則是干脆進行了神職人員的培訓,專門針對如何應對教徒們關于達芬奇密碼的回應,這本小說以一己之力動搖了數億教徒的信仰!
或許中國讀者的感受沒有外國讀者那么深,我們可以享受文字、結構這一層面的東西,但是在最關鍵的宗教層面上面還是理解不到。
好比是讀到了同一個獵奇觀點的時候,我們也許會“哇”一聲驚嘆,但外國讀者可能會因為這個觀點幾天時間坐臥不寧。
其實這也是為什么中國讀者覺得《達芬奇密碼》有一點名過其實的原因,“過譽”是豆瓣讀書上面的重要標簽。
咱們體驗不到外國教徒的心情,外國讀者同樣領會不到我們對中國燦爛文化的自豪,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
整部《達芬奇密碼》節奏很明顯,前半部分的解密外加逃亡情節緊張刺激,后半部分的解密過程同樣很吸引人,讀完給人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緊張的雙線敘事風格,用法國警方的追捕和主角羅伯特-蘭登一行人的解密穿插來寫,結構很緊湊,讓人讀得意猶未盡!
同時神秘的符號學和濃厚的宗教氣息,以及教授時不時的美式幽默,都讓人欲罷不能,結尾更是出乎意料。
小說匯集了偵探、驚悚和陰謀論等多種風格于一體,結合密碼學、宗教、數學、文化與藝術等多方面的四肢,在傳統的推理情節之中增加特定的科學背景,難怪被成為是必須要拿著百科全書對照參考的推理小說!
與很多作品掛羊頭賣狗肉狀況不同,丹-布朗這位作家結結實實將故事跟文化符號融合在一起了。
一開場便是藝術圣殿盧浮宮、達芬奇名畫、斐波那契數列,在解密途中死海古卷、希伯來編碼、郇山隱修會、天主事工會等又讓人目不暇接,文化蘊涵了藝術、文學、數學、化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等眾多領域。
此外,小說中還使用了不少的雙關話,文字游戲的方式增添了故事情節的神秘感,故事人物解讀雙關語、重組字母的環節充滿了智慧與幽默,皆提升了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