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莊建業在騰飛廠里憋大招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李斯特拿著董事會剛剛通過的文件長長舒了一口氣。
《H公司收購專業飛機制造企業預算》便是文件的名稱,總預算是十億美元,按照文件里描述,H公司準備在世界范圍內尋找技術領先,成本適中的飛機制造廠進行收購或合作,以此作為H公司無人機平臺的生產中心。
雖然目標是全世界任何一家飛機制造廠,但李斯特心里早就有了目標,那就是這些年的合作伙伴,位于中國浣城的騰飛廠。
對于中國民航領域的改革,作為如今美國航空制造業的資深人士,李斯特自然清楚,甚至還知道這次中國民航改革正是美國航空巨頭極力推動的。
在他們看來一個具備十億級別人口的國家,未來的航空需求會十分旺盛,這個時候要是不沖進去搶占市場,簡直天理難容。
于是麥道首先動手,把旗下的MD—80飛機拿出來,與中國進行合資,于是輕輕松松的就那些百余架的超級大單,這還不算,未來由中國生產的MD—80飛機幾乎都能就地銷售。
可以說麥道這步棋走的是相當高明,賺的是盆滿缽滿。
紅了眼睛的波音見狀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合資辦廠算是失了先機,但波音在美國國會和政府的勢力很龐大,商業弄不成,就在偏門兒上下功夫,什么匯率操縱呀,什么貿易最惠國啦,反正能想到的頭銜都拿來過一遍。
波音也就順利的進入中國,48架波音737—300,便是波音初入中國的斬獲,隨即波音開始在中國攻城略地,憑借波音737—300的優良性能,超高品質的可維護性,在中國連戰連捷,幾個月的功夫就已經跟麥道形成并駕齊驅的對峙之勢。
巨頭們在中國市場內肆意狂歡,與之形成配套的小型企業同樣隨風而動,中國的機務人員要培訓吧,美國最新的空乘服務教程一百美元\小時,包教包會。
中國的后勤保障是不是不行?沒關系,美國XXX公司幫你權全負責,每年只需六千萬美金,備注,材料和配件自理。
中國的機庫是不是沒有恒溫恒濕的空調,不要緊,看看美國特質的機庫空調設備,美軍專屬,大兵們用了都說好,驚爆價只要十二萬美元。
……
總而言之,這場民航改革幾乎就成為波音、麥道大口吃肉,其他美國配套產業拼命喝湯的盛宴。
而這也是美國航空制造業壟斷其他國家航空運營企業硬件設備的不二法門,至于其他國家想競爭,簡直是癡人說夢,其他的不說,一架滿載兩百二十人,飛六千公里的寬體客機這個世界上就沒幾個國家能造出來。
就算是有,在安全性、燃油經濟性、操縱性以及可維護性上也沒辦法跟美國的企業相抗衡。
不說別的,蘇聯的圖—154,伊爾—62也都是不錯的客機,價格也不貴,怎么就拼不過美國呢。
很簡單,一款油耗高,不時還要摔兩架的機型誰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