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巴西高管名叫艾瑞特·盧西奧,是巴西航空航天工業公司數據處理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對各類航空航天專用軟件十分精通,也正因為如此,當他看到那段代碼后才會如此的不淡定,發出自己在活在夢里的驚嘆之言。
沒辦法,若是其他代碼,盧西奧還真未必能看得出使用的算法,可眼前的這段代碼中卻有兩行這樣的數學集合字符:
E=PBANDE=PB,THENU=NB,
E=PBANDE=PM,THENU=NB,
……
這要是其他人見到這一串僅比鬼畫符稍好一些的數學集合字符,估計腦袋都要炸了,然而盧西奧偏偏對這類數學集合字符特別的熟悉,因為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的時候研究的就是這種數學集合。
而在數學和計算機應用領域這種數學集合又被叫做模糊控制理論。
這是一種誕生于60年代末的新式數學算法和模型理論,具體的概念非常抽象,簡單點說有點像高速路上駕駛汽車,為了防止車禍發生,老司機一把思考和判斷并不是“如果車間距是多少米的話,則以多大力度剎車。”
而是“如果車間距離小的話,則減速”這類模棱兩可的判斷邏輯。
這種將“小”以及“減速”之類模棱兩可的語言用模糊集合的形式表現,把人與人之間所具有的的經驗、技能以控制規則的形式輸送給計算機便是所謂的“模糊控制”。
基于此,熟練的操作者即便面對復雜的控制對象,也可以由自己的經驗與技能判斷情況,進行較好的控制,操作者所謂的“如果溫度開始上升,則燃料減少一點”的自主經驗作為定性來掌握規則。
如此,熟練的操作者就可以將定性的規則用模糊的形勢來表現,比如說如果……則……或是若是……就……
通過這些模糊推力得到所希望得到的操作量,這便是模糊控制理論最基本的底層邏輯。
有了這樣的邏輯,通過切實可行的算法構成控制軟件,再結合計算機,就可在很多領域實現廣泛的應用。
比如說地鐵的自動運行系統;再比如說隧道盾構機的控制體系;還有石油開采領域的油壓掘進機械的操縱系統;焊接機器人、研磨機器人、激光切割機器人等工業機器人的操縱系統。
落實到航空領域也不少,比如說飛機起降的自動化控制;再比如說直升機槳舵控制等等。
用一句幾十年后科技圈流行的話來說,那就是模糊控制理論屬于AI人工智能方面最為核心的基礎架構。
當然這是幾十年后的事兒了,在九十年代中期,這種構建于計算機方面的先進算法卻是黑科技中黑科技,因為應用這套算法后,在計算機的控制下,各類產品便具備初步的人工智能性能。
這類產品放在數十年后或許不算什么,可在90年代中期卻是妥妥的黑科技,工業產品居然有腦子了,能夠思考如果……則……這類人類才能搞清楚的復雜邏輯了,這還不黑科技,啥還是黑科技。
若非如此,前幾年剛剛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盧西奧也不用把模糊控制理論當做讀博士時的主攻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