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專家組領導和董老的對話,其他專家和海軍的首長們便也仔細的觀察起來,果然如董老雖說,每一次10噸級的振動試驗臺的一次大型振動試驗后,屏幕上那個猶如飛機解刨圖一樣的立體畫面上就會有幾個管路不停的閃爍。
幾名工作人員根據閃爍的亮度和頻率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重新布置或加固,旋即屏幕上便會進行幾次之前10噸級的振動試驗臺所做的動態模擬以檢驗改良后的效果。
如果只是如此也就罷了,關鍵是10噸級的振動試驗臺上的FC—23艦載重型戰斗機前段機身也會在這個時候在技術人員的操作下,打開設備艙的蒙皮,根據屏幕上反饋過來的信息以及所做出的改進方案對內部的線路布置進行修改。
待一切結束后,重新恢復原狀,10噸級的振動試驗臺再次啟動重新進行新一輪的振動試驗。
如此循環往復,FC—23艦載重型戰斗機前段機身設備艙內的機載電子設備、儀器儀表、線路、供氧系統、電傳操控系統就這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由稚嫩的青澀走向真正的成熟……
終于海軍的某位首長忍不住了,指著試驗臺和屏幕問向莊建業:“小莊……這是……”
“這是我們中國騰飛基于JSNB—Ⅳ系列航空、航天專用設計系統開發的基于模型定義的三維設計制造技術和在線關聯設計技術,前者是將設計端CAD和加工、裝配、測量、檢測的制造端CAM高度集成起來。
而后者是基于互聯網和現代化通信技術打造的一個通用設計平臺,最大的特點是將飛機設計的各個環節都納入這個同一平臺之內,當一個設計數據發生了更改,與之關聯的節點、管線、控制面數據自動同步更新……”
莊建業講的是激情澎湃,可在場的無論是專家還是部隊的首長一個個卻是滿腦子問號,完全是一臉的懵。
沒辦法,無論是基于模型定義的三維設計制造技術還是在線關聯設計技術,都有些超出這些人的認知,以至于這些資深的業內人士就跟聽天書一樣,想不懵都不行。
想要把13裝出水平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厲害,而是受眾要能感伸手,一個個都跟學渣似的鴨子聽雷,就算真的牛X也不會有人覺得很牛X。
作為航空界的懂王,裝13界的王者,莊建業深諳此道,一看現場秒現集體學渣傾向,莊建業話鋒一轉,開始從純學術語言,過渡到通俗易懂的流行說辭:“想必各位領導都見識過飛機型號浩如煙海的二維設計圖吧?我剛參加工作時就有些在工藝處做過一個月的工藝校對工作,說實話那一個月我差點兒沒把眼睛看瞎嘍,腦袋想炸嘍……”
話鋒一轉,莊建業的話立刻就引起在場眾人的共鳴,都是資深的業內人士,不少人年輕時都是從底層起步的,那些浩如煙海的二維工程圖和零件明細表絕對是讓人渾身發憷的存在,不但設計人員繪制復雜繁瑣,而且生產制造環節還要在接到入廠圖紙和資料的第一時間就要組織工藝和工裝部門對圖紙和資料進行審核和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