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翔鵠的眼神似乎是說他在謙虛,笑著說:“那你覺得是你的模式好還是經合社的模式好?”
唐浩澤聽他的意思,竟然是想和自己深入討論這個話題了。他抿看一口茶,想不通他到底所謂何來。
他想了一下說:“其實,說不上哪個模式更好。對于水產養殖行業來說,誰賺的錢多,誰的養殖模式就好。”
他頓了一下繼續說:“比如一開始引進南美白對蝦時”
“這個我聽說過,南美白對蝦是你第一個做出了苗種,在推廣方面你也出了很大的力。你也是在這個過程賺到了第一桶金。”
唐浩澤也沒有謙虛,說:“我只是提前了一步。”頓了一下,他又說。“我是通過水產發家的。但也只是因為事事都別人先走了一步。比如東風螺,比如對蝦超高密度養殖。當初南美白對蝦剛引進來,國內海區中帶有的致病原對南美白對蝦的侵染能力比較低。所以我敢超高密度養殖。但致病原在高密度養殖的環境下,更容易發生變異。蝦也因為環境問題更容易患病。當年,我能養出萬斤畝產的對蝦,現在讓我養出四千斤畝產都不敢保證。”
“你現在的模式也是想比別人提前一步?”
“也算不上吧。”唐浩澤笑了笑,說。“經合社那些蝦塘網箱養殖石斑,其實也是我建議的。主要是為了給早先我超高密度養殖給環境帶來破壞,進行一點彌補。”
當南美白對蝦推廣時,所有養殖戶都以他養殖出來的單產記錄為目標。但能養出六千斤畝產的,都極少。到后來成功率是在是不高,養殖戶的追求才少了一些。現在養殖戶追求的是三千到四千斤畝產。
但就這個單產實際上也是超負荷的。
唐浩澤為了讓養殖戶不要追求過高的對蝦單產,才通過經合社推廣石斑魚和對蝦立體養殖模式。
有這個模式,養殖戶對兩千斤到三千斤對蝦單產也能滿意。而且就算是對蝦養殖失敗了,還有石斑魚能幫補一下。損失不至于太慘重。
養殖戶追求高單產,雖然不完全是因為他,但其中也有他造的孽。
上輩子他做了十幾年水產養殖,對自然海區的被養殖產業污染是極其深惡痛絕的——那讓他一直沒辦法靠養殖發財。
那種情緒延續到了這輩子。而他卻做了曾經極度厭惡的事。
聽了唐浩澤的話,寧翔鵠沒有想太多,笑著說:“你的模式,如果能做成了,對環境確實要比其它模式友好得多。塘尾經合社的規模已經很大了,但我看著應當可以發展的更大。是因為資金不足還是其它原因沒有繼續快速擴張?”
“資金是一個方面。因為經合社的股東構成,經合社不可能將大部分的利潤留下進行再投資。另外也有擴張太快容易出現混亂的擔憂。”
“那實在太可惜了。聽你剛才說的,塘尾經合社的業務包括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和海區養貝。甚至還組建了一支遠洋漁船隊。如果規模再擴大一些,很容易就能上市。上市得到的錢,不僅讓股東獲益,更能讓經合社有足夠的發展資金?”
唐浩澤看著他,笑說:“寧少是對塘尾經合社感興趣?不過我們是不會同意經合社通過外部資金謀求上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