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只能尋求替代方案。
江寒琢磨了一下,打起了灰度傳感器的主意。
灰度傳感器是一種模擬傳感器,在機器人巡線等方面,擁有相當的實用價值。
眾所周知,物體的顏色深淺,對光的反射有很大影響,而光線的強度,又可以影響到光敏電阻的工作。
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對物體的顏色進行檢測。
在真實的世界中,檢測面的材質、外界光線的干擾,都會影響到這種檢測手段的準確性。
然而在虛擬空間里,以上兩個問題完全不存在。
這么理想的實驗環境,在現實中基本找不到。
江寒在商品列表里找了一下,還真發現了灰度傳感器,價格也不算特別貴。
他本來還打算,如果買不到或者買不起,就弄兩顆光敏電阻,自己DIY一個。
現在倒是省事兒了。
系統提供的灰度傳感器,一共有兩種。
一種是比較簡單的模擬式,一個只要5萬積分。
另一種是傳說中的智能傳感器,功能十分強大,當然價格也要貴一些,要20多萬積分。
江寒本著夠用就行的原則,理所當然、不可不戒地買了兩個便宜的。
灰度傳感器共有三個管腳,分別是電源、地線和輸出。
江寒分辨了一下,將其正確地連接到了機器人的控制電路里。
然后他又圍繞著灰度傳感器,重新設計了一下機器人的控制電路,并升級了一下程序。
這樣一來,機器人在接受計算機控制的同時,也能利用灰度傳感器,得到環境中的信息,實時反饋給計算機。
有了這些數據,就能更加靈活地指揮機器人了。
電路部分其實挺簡單的。
RS232串口本身是支持全雙工模式的,只需要在連接的時候,多加兩根控制線就行。
但程序的升級,就沒那么容易了,一不小心,就會發生讀寫沖突。
江寒調試了好一會兒,才終于讓程序正確地運行了起來。
程序中控制小車巡線的部分,有很多現成的算法。
基本思想都差不多。
在小車左邊和右邊,各安裝一個灰度傳感器,行駛過程中,輪流檢測傳感器的取值。
一旦發現偏離,就及時調整電機的運轉狀態,控制小車的行駛方向。
這樣,小車經常會走出一條“S”型軌跡,或者Z型軌跡來。
江寒當然不會這樣做了,他開動腦筋,設計了一套比較先進的巡線算法。
雖然更加復雜,但也更加好用,至少小車跑起來,不會經常扭來扭去。
最后,江寒又在地面上刷出了兩條平行的黑色軌跡,又在兩條軌跡之間,打上許多格子,就像鐵道上的枕木一樣。
這樣擁有灰度傳感器的小車,就基本上沒有迷路的可能了。
然而,光這樣就夠了嗎?
江寒思考了一下,又在菜單欄那里,安置了一塊黑白相間的格子板。
并在石膏手的“手指”處,安裝了第三個灰度傳感器。
這樣一來,當機器人觸摸操作菜單時,就有了一個大概的參考坐標。
當然,在沒有機器視覺的情況下,想要判斷觸摸操作成功與否,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限于硬件設備的落后,江寒也找不到什么靠譜的辦法。
最后,他只好在程序中強化了一下電動車的控制,力爭讓其行駛得更加平穩,同時,還在運動路徑計算等方面下了一些功夫,讓操作變得更加精準。
各種手段運用到極致,再加上虛擬空間中的理想化條件,江寒總算將機器人的連續無障礙工作時間,延長到了100小時以上。
這已經可以接受了,大不了每天抽點時間,人工調整個兩、三次就行了。
江寒讓機器人自動運行起來。
隨著一臺臺“雨菲一型”CPU被構建、回收,他的學以致用積分,也緩慢地增長了起來。
隨后他就開始策劃下一項工程。
他現在最希望擁有的,真正的WIFI信號接收器,也就是無線網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