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內的造船行業,發展情況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
上世紀的時候,我們的造船行業并不發達,主要就是制造一些小型船只,也沒有太多的民營企業參與。
但進入90年代后,很多江浙閔一帶的民營企業,開始進軍這個領域。
這就造就了我國造船行業的第一次***,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年造船產量不過才40萬噸。
可是到了2007年,我國的年造船產量卻已經突破了2000萬噸。
這個數量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27%,手持船舶訂單1.76億噸,占據世界市場份額35%,處于世界第二的位置。
甚至在新船訂單方面,我們承接超過了1億噸,占據全球新船市場的43%,在新船建造領域,我們第一次超越了南朝國成為了世界第一!
光是看這些數據,你可能會覺得,我曹,原來我們的造船企業很牛掰的嘛!
可實際情況確實,我們承接的訂單,大多都是技術含量比較低的貨輪,散裝輪訂單。
而且很多船舶的訂單,說實話都是國內同行之間,互相殺價,以最低價拿回來的。
甚至很多船的訂單,就是賠本賺吆喝。
可以說那時候那些船企就已經具備互聯網思維了,他們想的都不是如何提升技術,而是先把靠低價搶訂單,把同行先擠死再說。
可以說某些商人的劣根性,在這個領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
國際上的各大航運公司是喜笑顏開,幾乎就沒遇到過這樣的憨憨造船企業,幾乎是賠本給大家造船。
更有甚者,為了搶訂單,甚至連首付都不用給,就可以給大家造船。
你說碰上這樣的大頭,誰不愿意下訂單?
而這些造船企業,又都是負債率極高的企業,幾乎家家都負債超過百分之九十。
甚至又很多都已經負債超過了百分之一百了……
但江浙閩地區的一些地方政府,卻依舊愿意扶持這些企業。
因為這些企業能夠帶來就業,稅收,最關鍵是創匯。
那個年代,國家對外匯還是非常重視的……
所以一些地方政府,會給這些船企非常多的優惠政策和補貼。
比如退稅,或者土地上的優惠等等。
反正那個時候,這些民營造船企業,可以說是亂象重生,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可惜最終都離不開內斗內行那句話,對人家南朝國那三大船企并沒造成多大威脅,反倒是把國內那些規規矩矩做生意的國營船企給擠兌的夠嗆。
最后不得不在05年左右謀求成立一家大聯盟,也就是后來的中船了……
不過這些船企的瘋狂也并沒持續太長時間,08年到來的經濟危機,直接就把這些企業拍死在了沙灘上。
那時候在江浙閩幾省,幾乎每個月都會有船廠破產倒閉的消息。
因為很多國外船企在那次危機當中都沒有堅持下來,自然很多訂單就被取消了。
而那些造船企業卻欲哭無淚,很多船都已經在船塢上等著下水了,可這下卻抓瞎了。
別說漆裝了,甚至很多連電氣設備都沒裝,就被扔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