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國外農業專家,在經過研究對比之后發現的。
而我們國內的暖棚嘛,呵呵,在真正的科學研究和探索方面就差的太遠了。
像以色列和日本的那種暖棚,可以說是一種像大型工業化種植探索的新型暖棚技術。
采用的都是無土栽培,而我們國內,因為大多數農戶經濟實力有限。
而且咱們也有足夠多的土地,所以大多采用的都是有土栽培。
正因如此,咱們的有土栽培,因為有土,所以還能散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所以農作物在第二天還能進行相應的光合作用,不過至于具體效果,就肯定不如二氧化碳充足情況下的農作物了。
因為我們的專家,從來沒有具體分析過,一畝農作物,在生長階段,具體在每個不同階段,會需要多少二氧化碳。
每吸收一克二氧化碳,會轉化成多少有機物。
這些真正硬核級的科學研究,從來都不是我們的農學專家所擅長的。
因為這里面要涉及到很多專業的化學,和數學方面的知識。
而國外的專家,尤其是以色列方面的專家就尤其擅長此道。
比如他們就在搞暖棚栽培的時候,進行過專門的測算。
綠色植物,每生成一克有機物,就需要吸收1.6克的二氧化碳,來完成光合作用。
這種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可是其他物質的40倍,另外植物體內所積累的干物質,又百分之九十都來源于光合作用。
而一畝農作物,從發芽出苗,到最后成熟掛果,所需要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則相當于8-12萬方空氣里所含的二氧化碳量!
由此可見二氧化碳對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而且每款農作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最終大部分會被轉化成農作物里的糖分。
所以當你吃到的蔬菜水果感覺寡淡無味,一吃你就會說這就是大棚菜的時候,你要知道這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吸收的二氧化碳不足。
因為咱們的大棚一般都是冬季扣的,而我們的農民扣大棚種植蔬菜水果。
他們往往把保暖看做是第一條,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天氣太冷會把蔬菜凍死。
所以往往把大棚扣的嚴嚴實實的,甚至天氣冷的時候,還會在大棚里點火生爐子,給大棚升溫。
但卻并不注意大棚里空氣的流通。
而當每天陽光最好,大棚里光合作用最旺盛的時候,植物就會面臨二氧化碳不足的情況。
久而久之,蔬菜水果就會出現營養不足的問題,長得非常瘦小。
而農民們這時就會認為是養分不足,然后拼命的用化肥,甚至打膨大劑。
最終的結果就是大棚蔬菜和水果迅速膨脹起來,看起來是成熟了,可口感和自然熟的水果蔬菜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而且和國外的大棚水果蔬菜比起來,那口感就更是差了。
曾經我們的農業專家,也曾經去國外考察過。
就是想弄明白,為啥人家的大棚蔬菜是無土栽培的,可種出來之后,口味不但不差,甚至比咱們有土栽培的還要好呢?
最開始,咱們還只是把注意力放到了人家的營養液上面。
認為是人家無土栽培專門用的營養液里面有玄機。
可直到最近幾年,互聯網大流行之后,咱們才知道。
原來特娘的這幫老外太鬼了,他們會在每天中午陽光最好的時候,給大棚里的綠色作物補充二氧化碳吶!
他們會根據氣候的變化,比如晴天陰天,陽光日早的充足度,時時調整大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