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德國車企都用格林的機床。
因為這種機床加工速度快,加工精度高。
可是這次人家就換成了光洋,結果效率直接提升了四分之一。
原來使用格林機床,生產一臺發動機缸體,那一天可能能加工一百臺。
可人家換了光洋的機床,一天能生產一百二十五臺。
而且良品率還超高,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八,甚至更高。
這尼瑪,就讓德國人有點接受不了了。
不可能,光洋的機床,到底怎么做到,在短時間內技術提升這么快的?
如果說他們抄襲了西門子的技術的話,那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在加工時,機床做的很多技術動作,這些德國人一看,就能看出和西門子的工控程序有明顯的不同。
就比如加工的時候,如果到了一個難度比較高的動作的時候。
西門子的工控軟件一般會要求,機床換一把更堅硬的銑刀,對工件繼續加工。
可是光洋的機床卻不會要求換刀,而是調整夾具的角度,換一個角度,讓夾具不斷的做設定的運動。
在運動過程中配合刀具的進給,而這個加工的工序,比如原本就是切削。
可是現在卻因為夾具的不斷動作,變成了切削加上削磨的過程。
這樣的操作,就節省了換刀,和之后對刀的時間。
另外一方面,還得大大節省了刀具方面的成本。
因為更堅硬的刀具,就意味著更高的價錢。
而人家不換刀,只是變換了一種加工模式,就把刀具的錢省出來了。
這就是以前他們用德國機床達不到的效果。
這下可是讓德國人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而且作為內行人士,他們可是深知,采用這種模式來控制機床到底有多難。
一邊是不斷旋轉變化的刀具,因為旋轉精度本來就不好掌控。
可另外一邊卻是不斷調整角度配合加工的夾具,這尼瑪,這不是左右互搏嘛?
以前德國機床,講究的是加工的時候刀具不斷變化,夾具保持不動。
只有非常牛掰,價格非常昂貴的超高端機床,才能做到夾具隨著加工動作變化而變化。
不過那種機床卻正是他們嚴控對兔國出口的高精尖機床。
因為那涉及到柔性加工技術,那可是他們引以為傲的絕活。
是他們敝帚自珍的絕技,出了瑞士一些機床廠,還有米國的一些真正高端機床掌握這門技術之外。
其他國家,基本都沒幾個會的,日本人在這方面也算是初窺門路。
但你要說距離德國機床,那差距可還遠著呢。
可現在,驕傲的德國人玻璃心卻碎了一地。
尼瑪,原來我們藏著掖著的引以為傲的技術,竟然不知不覺在兔國成了大路貨。
以往這些機床,可是要出口給米國,給他們做航空發動機的機床。
可現在卻被兔國人拿來加工汽車發動機。
難怪他們最近的國防科技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一連串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