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可以隨走隨補給,不需要擔心城池被攻的問題。
這仗難就難在又要攻又要守。
因為藍氏一丟就意味著大軍要缺水了,這幾乎就意味著游戲結束。
而只要馬其頓步兵將藍氏一圍……外面的騎軍就進不來,里面的部隊也出不去。
剺說道:
“為何我等不用火炮去對付那些步卒?”
王賁回道:
“火炮雖好,卻只有十門。”
“對付三萬步卒,只怕力有未逮。”
沈兵一共帶了十門火炮,這些火炮原本是打算用于攻大宛城墻的。
不過火炮本身也不太適合用于野外作戰。
確切的說是此時的火炮。
因為它們存在重量大、射速慢等缺點。
粗略計算,一次戰斗若面對敵人方陣可以完成十次齊射,那么十門火炮就能射出一百發炮彈,這一百發炮彈就算全部命中且每發炮彈能擊斃十名敵人……敵人的損失也只有一千人。
真實戰場上殺敵數要比這少得多,能打死打傷兩、三百名敵人就相當不錯了。
然后敵人就沖到火炮部隊面前了。
到時是撤還是打?
撤。
火炮的笨重使其轉移困難、緩慢,就必然需要部隊掩護其撤退,于是長于機動的騎兵就被火炮拖住成為步兵。
打!
火炮兵近身作戰如何能打得過超長槍兵?
若騎兵趕來增援,于是騎兵又會轉為步兵。
沈兵沉默了一會兒,就問了聲:
“你等可知安息、大宛與塞琉西的關系么?”
眾人盡皆搖頭,只有王賁回答:
“屬下知道一些。”
“這安息是塞琉西的屬國。”
“大宛卻不是,只是聽說大宛最近也投靠塞琉西了。”
“怕是懼于我軍攻城,于是便以此引塞琉西前來!”
沈兵點了點頭。
這王賁不愧是中原名將,知道兩軍作戰首先要“知己知彼”。
如果連這些信息都不知道的話,就只有兩眼一摸黑亂打一通了。
沈兵繼續說道:
“所以,敵人并非團結一致。”
“沈兵以為……安息及大宛或會坐視我軍與塞琉西步卒一戰。”
“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會出手相助!”
“或者只是在一側虛以委蛇而已。”
眾人聽著都不敢相信,卻只有王賁“哦”了一聲,道:
“大將軍此言有理。”
“安息乃塞琉西屬國,大宛亦是最近才投塞琉西,這兩國無非是想引塞琉西兵來使我等與塞琉西兩敗俱傷,于是便可坐收漁人之利!”
王賁這么一說眾人就明白了。
沈兵點了點頭,說道:
“所以,我等為何不借此各個擊破?”
“在安息及大宛還未反應過來前,便集中兵力擊敗塞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