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尤其是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那是直接進過北愛爾蘭種植園的,經歷過死了四分之一的大屠殺的,能跑肯定跑。
而富蘭克林認為會玷污北美血統的“德國鄉巴老”,那是什么情況
那是三十年戰爭,直接干沒了三分之二的人口;那是新教舊教互相殺;那是普魯士就是個大軍營、士兵就是連長的勞力奴
北美獨立戰爭的時候,窮的叮當響的黑森雇傭兵去了北美,北美豪紳那邊直接開價一人30英畝180畝土地,投降就有。瞬間就能拉走一大批黑森雇傭兵,很多黑森雇傭兵心里還得“感謝英國政府出的船票,謝謝啦”。
但凡日子能過下去、但凡不被禍害屠殺、但凡還不至于說實在活不下去甚至朝不保夕了,誰愿意背井離鄉
全世界都一個鳥樣。
問題也就在這。
魯西地區的經濟存量,還是很高的。
相對于膠東地區后世有個說法,膠東人說魯西,是山東的“西藏”;而此時之前,膠東才是山東的“雪域高原”。
運河之前流淌。
黃河整個大明王朝都沒從山東走。
黃河留下的沖積土。
朱元章推廣的棉花種植。
朱棣遷都之后的南北交通干線的交通便利。
種種因素在這擺著。
再加上,北邊是京畿、東邊是膠東山區、西邊南邊是人口比這還稠密的河南,本來遷徙條件就不利。
現在,忽然之間,就要強制遷徙。
對于遷徙,從一個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故事,就能看出來民眾對遷徙的態度
說當年朱元章要讓遷徙,說是不愿意遷徙的,就去洪洞大槐樹下集合。結果大家都去了大槐樹下,實際上是朝廷騙人,讓來到大槐樹下的都遷走了。
這當然只是個故事,但這個故事里,百姓對于移民是什么態度對于朝廷是什么態度也就可見一斑。
理論上,有兩種辦法,可以讓魯西的百姓愿意遷走。
要么,不管黃河,等著黃河北決,直接把魯西禍害成黃泛區,三十年內土地鹽堿化、運河徹底淤死,鬧出來捻子和綠林,民不聊生,那么可能大家就愿意接受遷徙了。
要么,放開內部鈔關,讓松蘇的紡織品,直接把魯西地區的小農經濟沖死。靠著那人均三畝地,根本活不下去了,女性勞動的魯錦面對松蘇布和印度棉的沖擊徹底失去市場,造成嚴重的民不聊生。那么,可能大家也就愿意接受遷徙了。
前者,奔著山東地區三十年左右,人口不增長、甚至負增長來。
后者,奔著爆出來四十萬綠林捻子白蓮唐賽兒之類的事,鎮壓下去。
但這兩種情況,都是劉玉想要極力避免的。
否則,他就沒必要在這鼓搗黃河,更沒必要非要去打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松蘇資本尋找海外市場求求他們先不要急著吃國內。
既然思想工作根本不可能做的通,大順朝廷也不可能完成均田改革有足夠的錢和組織力來解決黃河問題,那么他就只能來唱白臉,用一些強制手段,來完成這件事。
現在他狠話已經放了出去,安山湖就是第一批移民的重點地區,那么能夠選擇的做法,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