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解決這個寬度問題的核心,就是把手動投梭改為彈簧飛梭。
飛梭的原理就是在打緯刀的下方制作一個木頭長槽,也就是用來放置飛梭的軌道,然后在軌道的兩端安裝兩個彈簧,通過拉繩子釋放彈簧,把飛梭彈到軌道的另一頭,這樣就完成了一次投梭拉緯線的動作,把原來的手動投梭轉化成半自動的滑軌投梭。
完成投梭之后,拉一下打緯刀,再拉一下繩子,通過彈簧再把飛梭沿軌道彈回去,之后就是不停的重復動作,擺動打緯刀,拉一下飛梭控制繩,如此反復不停不惜。
由于直接把最復雜的投梭步驟簡化,織布的速度也會成倍增加,從原來的每天三米多,能增長到每天十米,寬度增加一倍,長度增加三倍,等于每天的織布面積增加了六倍。
而且改造成飛梭織布機后,對于織工的要求也會降低,之前手動投梭,想要練出來一個投梭熟練的織工太難了,但是操作飛梭織布機,投梭的動作就變成了拉繩子,根本不用練習精準投梭,就是個菜鳥,也很容易快速上手。
飛梭織布機的改造沒有多復雜,核心技術都在飛梭上,其他的只是把機器加寬了一倍而已,打緯刀這個零件被拆下來,然后在下面增加了一個木制的長條軌道,軌道兩端卡上了彈簧,最關鍵的飛梭也是用青銅澆鑄出來的。
銅梭比以前的木梭要小上許多,顯得更為細長,所以里面一次能夠儲存的緯線也就相應的減少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羅沖規定給每臺飛梭織布機配兩個銅梭,用來快速替換使用,一個缺線,馬上就換另一個。
整個改造計劃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漢部落終于有了第一臺能織兩米寬的織布機,投梭還是半自動的,一天能織十米長。
神器一出,馬上又引得族人快速圍觀,之前編部落的裳也跑到羅沖家里,親自嘗試操作新型的飛梭織布機,神奇的飛梭技術,又引得編部落那些女人不停的夸贊。
但是羅沖沒有理會,飛梭織布機一出,羅沖就知道接下來有什么連鎖反應,就像歷史重演的那樣,因為織布產能的提高,馬上就會導致織布用的紗線供不應求,然后就是紡紗機的革命,一次能同時紡很多根紗線的珍妮紡紗機問世。
羅沖既然知道了后果,自然就不會等到問題出現的時候再想辦法,所以趁著這次改造飛梭織布機,干脆把紡紗機也改一下。
這也沒有難倒羅沖,前世的歷史課本上,關于珍妮紡紗機的記載就是一大篇一大篇的,還有詳細的插圖和功能原理介紹,羅沖對這些東西印象深刻,畢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因,課本上介紹的也極為詳細。
羅沖帶著一群木匠,又花了幾天的時間把珍妮機也搞了出來,是一種一次能同時紡十根紗線的版本,由一個腳踏飛輪帶動,產能直接增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