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你最好給我把那個日不落拿下來。”
“小意思,等著吧,等我們有大船出海了,或者直接一路從這邊打過去”
這兩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日不落根本在這個時期還沒開始發展的念頭,但凡他們真的往外走的話,也應該是和剛建立的羅馬帝國打。
韓信自信地很,他從不覺得自己在武將里面是差的,之前不覺得自己比不上項羽,現在也不覺得自己比不上別的國家的,更不覺得自己比不上那什么大元的兵。
他韓信也是有自己的領地的,雖然沒有那么大吧,但是也管理地井井有條,至少在他眼皮子底下不敢放肆,這么些天一直沒回,也安安分分地自己發展著。
聽張良、蕭何說,他的領地甚至沒了他發展地更好了,韓信一點都不愿意承認自己在管理領土中起到的是拖后腿的作用,一定是天書給了他們作業,他們在他的威嚴下乖乖抄作業的后果,如果自己在領土上的話,肯定只會好不會差的。
劉邦也是,他從天書那里知道大漢是所有國家中命最長的之后,就已經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就比他當上了這大漢的開國皇帝產生的優越感稍微小一點。
他一開始甚至覺得自己的國家,有可能活不過大秦,雖然大家都很努力,但是那可是大秦,如果不是有胡亥這個敗家子,怎么都能再活一段時間門,哪里輪得到他劉邦來摘桃子。
但是,四百年唉他大漢是最長的所有的朝代中最長的
后人都自稱為漢人唉
不是楚人,不是趙人,更不是周人、秦人,而是漢人
這說明什么啊說明他大漢做的最好,他劉邦作為這個開國皇帝,自然是最厲害的。
他的那個后人,劉徹和嬴政齊名,秦皇漢武,那他劉邦高低也是千古一帝中的一個吧。
劉邦是越發自信,也是越發有偶像包袱。
他一開始是有些覺得韓信、張良、蕭何有點功高蓋主的,已經有人在他耳朵邊說這三個人的壞話了。
正所謂木秀于林,鶴立雞群,這三個人表現地過于優秀,就會擠壓別人的利益,而這種狀態,也必然會給他們招來嫉恨,招來殺身之禍。
就比如,劉邦知道,張良他們仨人實際上并沒有跟他搶皇位的意思,如果喜歡當領頭人,張良和蕭何早就能當,還用得著等到現在嗎雖然皇帝這個名頭是代表了更大的利益,但是他們不是短視的人,曾經就能看得出來這個利益。
至于韓信,這個人是真的囂張,還是不動腦子的囂張,劉邦有時候都羨慕,不知道這個人怎么在打仗上有那么高的天賦的,或者說,有那么腦子,但是根本不想用在交際上,簡直是一團糟。
先是衣錦還鄉鬧出了事情,還有被人攛掇了幾句話就原地自稱楚王,一樁樁一件件,都有種不帶腦子的感覺。
如果不是天書,劉邦真不知道自己能忍韓信忍到什么時候,或許明年就會殺了他。
但是因為有了天書,劉邦想要的突然就變多了,他的胃口被天書的介紹,一點點養大了。
知道了這個世界那些方士掌握的并不是歸屬于“神明”的范疇,而是人能學會的東西,知道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地方,而大漢居然在里面不算是最大的只在這名叫亞洲的地方,算是最大。
這怎么能行
劉邦和韓信難得有了同樣的念頭,那就是打,占據更大的地方,大漢怎么能不是最大的地方這世界都應該屬于大漢
不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倆再想打仗,再想開疆拓土,韓信再有能力,也需要有個最重要的東西。
需要有糧草的支援,即使是再強的人,也沒辦法不吃不喝一路打勝仗的,哪怕是沿途一直劫掠,也劫掠不了供應整個軍隊的糧草。
最主要的是,韓信想的是,如果走海路,那就直接去打那個什么日不落。
如果走陸路,那就直接一點點打過去,打過去的地方就是屬于大漢,即使那些人說著韓信聽不懂的話,大漢的土地這么多,聽不懂的“方言”可多著呢,韓信不歧視他們,也不能劫掠大漢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