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更加疑惑不解了。
神圣驕陽教會傳承數千年,細分派系自然眾多,信經的“版本”也千頭萬緒,最主要的古老信經有“使徒信經”、“亞大納西信經”和“尼西亞信經”三大類。
“使徒信經”直接來自沐光明者的布道,平鋪直敘、詳略得當、文本最具權威性,因此這個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彌撒作品,作曲大師們都是采用它來譜曲信經環節的。
“亞大納西信經”則有點接近于“普及讀物”的意思,內容比較親民,文化程度很低的信眾也能聽得懂,因此小教堂小村鎮里的神父和管風琴師喜歡用它來即興布道。
至于“尼西亞信經”,文本最全、文辭優美、段落清晰、戲劇因素突出,可以說是“最藝術化”的版本,理論上來說,用它做彌撒會有不錯的效果
實際上,由于它的篇幅太長,和榮耀經一樣是通譜寫作,作曲家需要用太多的嶄新靈感素材承載歌詞,在實踐中很容易出現結構失衡的問題。
但巴赫顯然不會因為這個問題頭疼,因為他對每個環節都做了分曲,體量再大,結構也不會崩掉,素材需求再多,藝術理論也足夠支撐不亂
這些舊工業世界的藝術家可能無法想象,藍星上的彌撒儀式,“尼西亞信經”才是主流
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訝異。
不過有前兩部禱文驚為天人的表現在前,他們訝異的成分里,倒更多是“拭目以待”。
如果依舊能保持這樣的水準,依舊能做到處處有據可循、有典可依的話,那也太
此時這首第13分曲,在大量留白長音符與圣詠般的旋律線交織下,合唱團以五聲部織體呈示出混合利底亞調式升高自然小調第七音的虔誠旋律,營造出了古典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的經文歌風格。
也讓音樂氛圍轉入至誠真切的境地。
而且此曲中對位手法的密集精妙程度,位居整部作品之首。
“我信大能的圣父”
合唱聲過渡至第14分曲,小號和鼓聲又起,雙黃管展開連續模彷。
與前一曲鮮明的教堂風格相對照,這一曲體現了世俗風格,象征信仰在塵世間的實現。
“世界萬物,無形有形,意志表象,與她同源同生”
弦樂和雙黃管常常用來重復聲樂部分,小號卻十分獨立,在合唱賦格的每一個呈示部尾聲出現,將樂曲推向高潮。
完整的“尼西亞信經”共有18句禱文,分為“啟明創世”12句、“救贖”312句和“虔信圣靈”1318句三個小環節。
而從禱文內容來看,亦可歸為“兩類”一類以“我信”“我怎么樣”的表態起始,一類以“她是”“她怎么樣”的歌頌起始。
第15分曲,女高音和女低音的二重唱,兩支雙黃管的柔音助奏帶來愉悅的情緒。
“我信唯一的上主。”
“我信唯一的上主,不墜之火。”
“她始于界源,在萬代之前,與世界同歲。”
“她是出自上主的上主,出自輝光的輝光,出自真神的真神。”
隨后,下行的音型被第16分曲“賦予形體”所接續。
但調性由g大調轉為b小調,四拍子也變成了三拍子,成為了介于喜悅歡欣的上一曲與和痛苦嘆息的下一曲之間橋梁。
“她的衣襟內外都刻滿了主,主的字樣,無血肉可接近,無生靈可直視。”
“她是輝光最真實的側影,真知從居屋溢出,賦予形體,滲透質料,為其添光。”
聽眾們逐漸領略到了“尼西亞信經”所帶來的獨特偉力。
的確,相對于嚴肅拘謹的“使徒信經”,它的表達十分詩意,是宗教文學的杰出典范。
而在這位拉瓦錫神父得天獨厚的靈感下,它所被慣常認為的創作“弊端”全部無影無蹤,神圣的感染力卻被完全釋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