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圣誕節期間,歐司朗、飛利浦、通用電氣等公司在日內瓦聚集,組成一個名為“hoeb”的壟斷集團,目的是控制燈泡的壽命,將其控制在1000小時左右而當時燈泡壽命可達2500小時
1942年,米國zheng府將“hoeb”集團告上法庭,控訴對方的行為,最終雖然協議名義上被終止,但這些公司并沒有進行任何賠償。
更關鍵的是,這個聯盟提出普通燈泡的壽命控制,一直延續了下來,至今,絕大部分燈泡的壽命只有1000小時。
這就是當時計劃報廢。
而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約定逐漸擴散應用到其他產品上。
比如手機電腦中的電池、芯片;打印機中的墨盒;各種電器設備的關鍵按鍵等等。
這東西如今都有計劃報廢的能力,即使用了一段時間后,會因各種原因而損壞。
對于這些東西的生產制造商而言,如果一件產品能在用戶手中使用很長的時間,那么新產品推出后,購買的人數就會減少。
所以為了引進新產品,擴大自身的利益,廠商必然會選擇消除市場上存在的老產品,因為新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老產品的競爭。
而在鋰離子電池中,碳酸乙烯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高鋰電池的性能,另一方面,隨著充放電循環次數的增加,負極的析鋰情況會愈發嚴重,這自然會導致電池損壞。
只需要控制好的碳酸乙烯對鋰離子電池的影響,可以說是天然的計劃報廢了。
這或許就是碳酸乙烯會帶來析鋰問題,但依舊在未來的鋰電池中存在的原因吧
徐川大抵想明白了解決析鋰問題該從哪方面入手了。
如果他剛剛的猜測是對的,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就是從碳酸乙烯的含量,亦或者用另一種添加劑進行控制罷了。
確定心中的猜想后,徐川立刻動手重新進行實驗。
單純的驗證心中的方法,使用的辦法很簡單,直接降低碳酸乙烯在電解液中的含量就可以了。
第一次實驗,他將電解液中的碳酸乙烯的含量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制造了一份新的鋰離子電池后,重新進行了檢測。
五分之一的份量,足夠保證如果真是碳酸乙烯的含量影響了負極析鋰的話,絕對能表現在數據上,而且是以一個較大的弧度。
而檢測結果如他猜想的一樣,在將電解液中的碳酸乙烯含量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后,鋰電池負極析鋰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電池的庫倫效率從之前的9991左右提升到9995。
9995的庫倫效率,足夠保障一枚電池在完成充放電循環五百次后,依舊保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容量。
這已經達到了如今市面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標準了。
“資本家的心,果然都是黑的。”
看著初步檢測出來的結果,徐川搖了搖頭。
雖然只是簡單的測試,但足夠讓他肯定問題就在這里了。
難怪碳酸乙烯是造成鋰離子電池中鋰枝晶與析鋰問題的原因之一,鋰電池中依舊在大量使用這種添加劑。
并不是找不到更適合的材料,而是因為它最合適。
一定含量下的碳酸乙烯,可以增加鋰電池的性能的同時,自動執行計劃報廢工作,為下一代產品讓位,多掙不少的銀兩。
就拿手機來說,一塊手機電池的壽命大概是一到三年的時間。
而一塊電池,平均售價大概在一百五到三百塊之間,除去各方面的成本,至少可以帶來五十到一百五十塊的純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