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atce探測器的原始實驗數據交給陳正平去處理后,徐川馬不停蹄的趕回了魔都。
核能項目第二階段的半導體材料研發已經到了關鍵節點,他得回去主持大局,加快速度做出來。
畢竟現在已經到了農歷十二月中旬,再有幾天的時間就過小年了。
等過完小年,實驗室也差不多就該放年假了。
魔都,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中,徐川帶著白色的聚酯手套,操控著眼前的離子注入機將設備中的金屬離子材料的送入了ad氣相沉積儀中。
這是制造半導體材料中很關鍵的一步,為半導體基底注入雜質。
當然,這個雜質并非我們傳統概念中的雜質,它有些類似于我們手機中使用的半導體硅基芯片。
眾所周知,半導體是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
它的導電性可控,容易受到微量雜質和外界條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往里面摻雜磷、砷、鎵等不同電阻的材料可以讓其形成n極,作為控制電荷開關的門。
這是半導體材料的核心基礎。
其中非常著名,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容易接觸到光伏發電也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不過它利用的是其中另一部分半導體特有的光生伏特效應。
光伏發電是通過光照使不均勻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結合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的現象。
首先是將光伏發電板將光子光波轉化為電子、將光能量轉化為電能量,然后讓其形成電壓。
有了電壓,就像是在河流上筑高了大壩,如果兩者之間連通,就會形成電流的回路。
這是光伏發電的核心原理,也是核能β輻射能聚集轉換電能機制的原理之一。
不過傳統的光伏發電技術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一般的太陽能電池光譜響應的波長范圍基本都在3201100n之間。
也就是處于這個波長的光波才能被太陽能發電板利用,波長小于或者超出光波它是無法利用的。
這一點注定了普通的太陽能發電板的效率無法得到質的飛躍,也無法對核廢料散發的輻射進行處理。
因為核廢料散發的輻射,除了γ射線屬于電磁波外,、β、中子流都不是電磁波。
而且就算是γ射線,其波長短于01埃1埃10的負10次方米,根本無法被傳統的光伏發電板利用。
要對這些輻射進行利用,幾乎需要徹底改變傳統光伏發電板的結構。
上輩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徐川可謂是想破了腦袋,請教了無數的物理專家和材料專家都沒有得到答桉。
而最終給他啟發的,來自于一個他想都沒有想過的領域生物。
他的靈感來源于一種被稱為紅珠鳳蝶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