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蝴蝶聽起來像是紅色的蝴蝶,但實際上它全身大部分都是黑色的,只有腹部、顏面、胸側等地方有著一些紅色容貌,廣泛分布于東亞地區。
而在這種蝴蝶身上,生物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很奇特的現象。
它的翅膀上隨機分布著尺寸、形狀都不規則的晶格結構。
正是這種晶格結構。能夠在寒冷的季節中幫助蝴蝶吸收更多的陽光,并調節保存體溫,不至于在寒冷的冬天被凍死。
其實從生物上獲得科研靈感,這并不是一件什么稀奇的事情。
很多科技其實都來源于各種生物。
彷生機器人、魚鰭泳衣、冷光燈、雷達等各種很常見的東西其實都是依據各種生物設計的。
而徐川從這種晶格結構上,找到了吸收非電磁波輻射的輻射能并將其轉變成電能的方法。
其原理在于與一種名為結構隙帶的東西。
通過納米技術手段,將利用原子循環技術構建的半導體加工成一種具有特殊納米間隙的材料。
而具有這種特殊間隙的材料,能夠吸收利用輻射能,再結合半導體材料的特性,可以進一步將其轉變成電能。
這就是核能β輻射能聚集轉換電能機制技術中和原子循環同等重要的另一個項技術輻射隙帶
在實驗室中等待了差不多六個多小時的時間,第一片用于氣相沉積加工處理的半導體材料終于完成的間隙填充與薄膜階梯覆蓋。
漫長的等待時間過去,徐川重新帶上了手套口罩護目鏡等防護設備,打開氣相沉積爐將里面完成加工的材料取了出來。
第一批加工好的材料并不算大,邊長只有3030,不過作為實驗體,它已經足夠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它的面積不大,但厚度卻比一般需要使用氣相沉積設備加工的材料厚多了,足足有近兩厘米厚。
畢竟是用于處理核廢料上的,如果太薄,它沒法完全吸收掉核廢料散發的輻射。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做出這種半導體材料了。
在之前的時間中,他已經相應的做出了三分完全不同的新半導體材料,只是測試結果都不盡人意。
當然,這是他故意的,畢竟一次就做成功,這有點太不可思議了。
而三份材料失敗的材料,從測試和理論上都給了他足夠的調整數據,再完成材料的研發,就合情合理多了。
盡管相對比其他實驗室研究所的材料研發過程來說,這依舊簡潔多了。
要知道很多實驗室或研究所研發一份新材料可能要失敗幾十,幾百甚至幾千次才能做出來。
“王遠,取一部分材料,先去做一個全面的常規檢測。”
實驗室中,徐川先目測觀察了一下手中合成出來的材料后,對著身邊的研究員開口道。
這名叫王遠的研究員,就是之前克雷研究所打電話時遇到的那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