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意識可以被欺騙的問題,
如果不是因為這是最后一次直播,顧然本身是不想提的。
因為這可能是人類所面臨的的終極問題,
哪怕是提出這個假設的顧然,
也依舊沒有答案。
他很難準確的說出來個體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欺騙意識,
但他知道如果成功欺騙了意識,會有什么樣的效果。
因為……
他成功過,且不止一次。
……
前世,
從他進入中科院之前,就已經是華夏科研界的一朵揚名已久的奇葩。
而在中科院顛沛流離許多年之后,他也是成功的淪為了國內外物理學界遠近聞名的大奇葩。
但奇葩不是一個貶義詞。
按照院長的說法,這是對他最精確的描述。
因為在前沿物理研究領域,認知是一個金字塔結構。
越往上,越來越聚焦,丟掉的東西就越多。
當一個領域到達極致之后,和其他領域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網上很多人喜歡說,其實教授院士這些人只是在自己所處的領域厲害,其他領域也很差勁。
這句話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沒有錯。
比如核物理教授,無數年的教學和研究,足夠讓他在核物理領域達到人類最頂尖的認知水平。
但在其他領域,可能也就只是一般科研水平。
然而,當顧然在中科院完全是一個例外。
他有著讓所有院士傻眼的精力和認知廣度,
所有學科,所有門類,幾乎都有著超出一般科研水平的高度。
當所有院士選定了一個領域開始苦心經營的時候,
而他呢?
正在各個研究所中輪崗。
整個中科院,從天體物理、到生物研究所,從高能物理、到高分子材料重點研究室……
十八個大類學科,一百四十個研究所。
幾乎都有顧然工作過的痕跡。
按照他自己的解釋,之所以到處亂竄是因為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認知,想都去體驗一下,然后再選擇自己的主攻方向。
但離譜的是,當顧然出現在每個科研項目之后,那些阻攔研究進度很久的難題,便都迎刃而解。
多學科的聯動和極為浩瀚的認知領域,讓顧然在面對任何一個極為專業的問題時,都能從許多他們所注意不到的角度找到突破口。
當然,對顧然最感興趣的,應該是腦神經科學研究所,
他們不止一次明確提出,非常想把顧然的大腦研究研究。
但正如顧然剛才所說。
他們錯了,研究方向錯了。
大腦和意識是分離的。
顧然自己清晰的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全學科全門類的認知,并非大腦的貢獻。
而是他成功的欺騙了意識。
而且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在前世的高中階段,
他的高中是洛城一個很不起眼的縣區高中。
這個高中有多不起眼呢?
就是說假如沒有這所高中,也完全不影響洛城的高中階段教學安排。
因為在這所學校,有相當大一部分是靠鈔能力進來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