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在車上算以自己現在的工資什么時候能有房有地,慢慢便把憤怒的陸侍郎扔到了腦袋后頭。
第二日,照常去酒肆上工。
因為昨天算錢數,程平琢磨著,要是再多些工資就好了,現在的攢錢速度還是有點慢了。
程平盯著新的統計表出神,目光定在烹調方式上,一拍頭!嘿,這個怎么忘了,炒啊!
唐代烹調以蒸、煮、烤為主,當然還有生吃涼拌,“炒”這種后代用的最普遍的烹調方法用得卻少,因為本朝榨油技術還很不過關,油少。
就以本酒肆為例,用些麻油,其次是雞油、豬油、羊油這些動物油。
本店也不是一道炒菜都沒有,有一道千年來老少咸宜人人都知的名菜——炒雞子。
就是《齊民要術》上的做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這道菜相當受歡迎,價錢不貴,松軟鮮嫩,人人適口。
程平托著腮,寫寫畫畫,根據前世經驗和本朝口味,擬了幾道炒菜,比如“肉末炒茄子”“韭菜炒雞蛋”“糖醋菘菜”“豬肉豇豆”“胡椒羊肉”之類,在未來屬于家常菜范疇,在此時,可算中檔菜。
程平又畫了鐵炒勺的樣式。鐵鍋在這個時代可是金貴玩意兒,酒肆廚房中用的是銅鐺、陶罐——在家時,程平便是因為油和鍋的問題,沒吃成炒菜。
自按照程平的建議修改了菜單,店里的收入漲了不少,店主便盼著程郎君又有妙計,這會兒看見程平拿著的除了賬冊,與那日一樣又拿了幾張紙,不由得滿臉期待。
程平把寫著菜單、做法、畫了鐵鍋的圖給他。
這個要比統計表好懂得多,店主從事這一行多年,嗅覺很是敏銳,一下子就看住了。
程平解釋炒菜的好處“炒出的菜口感脆嫩”“有油的滋潤,烹調時間又短,所以顏色鮮亮”“出鍋快,省時間”“多種菜肉搭配,能做出無窮無盡的花樣兒”……
程平笑道:“只是這鐵鍋比較麻煩,需要另制。”
店主人皺眉思索:“這倒沒什么,我認識的有好鐵匠。”
看店主沒決定,程平笑道:“您不妨讓后廚試做來嘗嘗,先用銅鐺便是。”
第二日,店主果然讓人采買了程平菜單上的菜蔬,吩咐后廚下午做來試吃。
后廚不識字,程平便去當“廚藝指導”。程平前世做飯水平尚可——大凡嘴巴饞的,廚藝一般不會太差,無他,講究耳。
在齊州鄉下的時候,條件有限,沒法折騰,到了這里,程平饞蟲發作,使出渾身解數,力求讓庖廚做出二十一世紀的味兒來。
“郎君熬豬油時加些糖、鹽更有味道。”
“茄子炸制太費油,可試著用鹽水泡一下,或者先蒸制,再與肉末同炒。”
“羊肉肉片要薄,滑羊肉時油不能太熱,炒的時候快速翻炒出鍋。”
……
不管是蒸、煮、烤,都不似炒這樣對火候要求這么精準,直忙得庖廚滿頭汗。
好在他也不煩,學會一道新菜,就是自己的手藝——當年在廚下讓師父打罵煎熬多久,也才學會這點菜色。程郎君一文不取,免費教導,去哪里尋這樣的好事?憑著香味和感覺,庖廚覺得,這菜味道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