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等俱出名門,家世非凡,才器非常,自不應以常法試。今召伶樂于殿中演藝,凡所奏曲,你等各自制辭以唱,以優劣多寡來定取舍!”
隨著內教坊伶人們陸續登上殿來,圣人也從御床上站起身來俯瞰全場,旋即便向諸考生們笑語公布了接下來的考題。
眾考生聞聽此言,臉色各自都變了一變。尤其一些本來就不擅長聲辭文藝之人,這會兒更是徹底的死心了。
張岱在聽到圣人所公布的考試方法后,也不由得皺起了眉頭。這方式說的簡單一些,就是讓內教坊伶人們任意演奏曲子,而他們這些考生則現場填詞,這無疑要比一般的應制命題難度又要高得多。
一般的應制詩,由皇帝限定一個題材和韻腳,然后群臣各自作詩唱和,只是一個比較純粹的文字排列游戲。除非其中特別出色的詩作,才會特意的協律編曲進行演唱。
但是以樂曲來制擬聲辭,則就必須要聲韻、詞義和曲調都完全吻合。尤其一些流傳甚久的古曲本就擬辭者眾多,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更有新意的詩作,無疑就會更加的困難。
不過好在張岱也早從他爺爺口中得知這一次制科考試的真實目的,就是要為來日歸京之后謁五陵挑選合格的禮樂人才。
朝廷自有禮義方面的名家宗師,自然不需要在典禮開始前再臨時挑選,就算挑選也不可能以他們這些年輕人作為目標。
那所考核的內容就自然只能是聲辭樂理方面,這本來就是張岱的長項,畢竟唐詩本身就是一部歌詞本,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歌曲曲調逐漸失傳,只剩下了文字記載的聲辭。
但就算張岱已經提前做過相關的準備,皇帝這樣一個現場讓人演奏并要他們臨場編辭的方式也是讓他頗感意外,心情也不由得有些忐忑起來。
但皇帝卻并沒有給他們留下太多準備的時間,隨著伶人們登殿到位,當即便抬手示意開始表演歌舞。
伴隨著悠揚悅耳的琴瑟聲,數名舞者翩然步入殿堂當中,這些舞者全都身著綺羅長裙,雪白的長袖更是飄逸且醒目。
她們還沒來得及舞蹈起來,坐席中便有熟悉聲色游戲的考生忍不住開口說道:“這是要演《白纻舞》!”
白纻舞是一種非常著名且流行的軟舞,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東吳年間,所謂的白纻就是吳地未經渲染的素色織物。
這舞蹈的本意是吳地的女子揮舞織成的白纻,用以慶賀她們的勞動成果,因為舞姿妖嬈美艷而在民間流傳開來,之后又傳入宮廷之中成為宮廷宴會的表演項目,隋滅南陳之后這些吳地歌舞便也向北流傳,到了如今的大唐,仍然是宮廷和權貴之家非常受歡迎的一個舞曲。
張岱來到這個世界后,也欣賞過許多次白纻舞,對此并不陌生。看來皇帝也并不是要刻意刁難他們這些考生,第一個考題選擇的是比較常規的題目。
張岱一邊欣賞著舞者那婀娜優美的舞姿,一邊在腦海中搜索記憶。他見有的考生已經在提筆擬辭了,于是便也不再多想,提起筆來緩緩書寫道:“吳刀翦彩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