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在藩邸時有散樂一部,在發動唐隆政變、誅除諸韋時多籍其力,等到履極登基之后,對這些散樂伶人也多有優寵,常常與太常伶樂匯演競技。
太常所管轄音聲樂戶數萬之眾,自非這些潛邸散樂伶人能比。皇帝因厭太常散樂之盛,同時也為了安置優撫這些潛邸伶人,于是便下詔“太常禮司,不宜典俳優雜伎”,于是特置左右教坊以管轄這些俳優俗樂伶人。
東都左右教坊便位于明義坊,屬于外教坊。與此同時,大內還有武德年間便設起的內教坊,專門教習宮人禮樂,到了開元年間規模又有擴大,分為宜春院與云韶院兩院。
除了內外教坊之外,皇帝又于太常坐部伎當中挑選三百名樂戶子弟在梨園親加教授,號為梨園子弟。
因此除了早在武德年間便建立起來、專門培養宮人雅俗舞樂的內教坊之外,其余的左右教坊、梨園子弟,都是陸續從太常寺當中發展出來的。
左右教坊與梨園雖然皆以中官典之,但中官所管理的只是這些聲色伶人們的日常教樂課業與表演安排,這些樂人的戶籍仍歸太常所管轄。
畢竟中官才識能力有限,很難從頭開始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且能不斷更新的樂戶管理制度。
因此左右教坊雖然別置于太常之外,日常的管理卻還有相當一部分由太常寺官員負責。故而眾人說起入坊尋歡,全都想到去左右教坊這里來白嫖。
途中當得知張岱并沒有怎么到過教坊游樂,李朏便熱心的跟他講起了此間風月情形與承福坊不同之處。
承福坊那里多是私娼,也有早年太常放免之樂戶,其中有一些仍然名隸教坊,只有在盛大典禮場合上舞樂不足時才會再作招用。因此那里的伎館林立,可以獨自進行營業。
明義坊這里左右教坊皆是官妓樂戶,按照朝廷的有關規定,是不可以在外進行散樂表演的。
但是這些官妓樂戶也要吃飯,也想獲取更好的物質生活,因此便也有變通之法,她們各自在私家中招攬賓客進行聲色表演與侍奉,稱為款待遠親。若有達官貴人接引入邸,則稱訪故。
因為朝廷的相關規定,私娼們可以正大光明的在相對正軌氣派的藝館場所進行表演待客,而官妓們則只能在各自家中以款待親友之名招攬顧客。
“正因如此,所以每每往來明義坊尋歡,需以識途老馬為先導。若誤入拙人家,錢帛費多卻殊無色藝,讓人怨恨難消!”
李朏想是也借著職務之便往來明義坊多次,講起當中事情來如數家珍,對張岱也是諄諄教誨:“坊中有伎女色藝稱絕而選入宜春院、稱為內人,其家則為內人家。內人姊妹也多色藝可觀,訪者眾多。
其中翹楚,稱作十家。因初得榮寵者有十戶,后得見幸者賜比十家。教坊之中尤以十家色藝自稱翹楚,但卻名不副實,這十家只是狠索錢帛、名大欺客,須當敬而遠之……”
張岱倒沒想到來教坊戲樂玩耍還有這么多道道,一時間也是聽得很認真,倒不是當做什么寶貴的知識,只是作為獵奇的見聞。
說話間,一行人已經來到了明義坊中,坊內諸達官貴人的高門大院都收于眼底。
“可惜可惜,今日韋少卿沒有屈尊同游,否則或可憑此叨擾郇公家,討得二三廚食珍饈以慰腹中饞蟲。”
在行經郇公韋安石家門前時,同行中便有人忍不住嘆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