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固然沒有直將宋卓引為知己的想法,但對其態度也是熱情和藹,接著交流樂理的時候,將宋卓的情況也打聽了一番。
宋卓年紀二十三歲,是宋璟長子宋復之子,巧的是同樣也是庶出,身世可以說跟張岱差不多。不過比張岱更悲催一些的是,這宋卓之父壯年早夭。
當然從張岱的角度而言,這也未必是什么壞事。只不過對時流大部分人來說,沒有父親的扶助關照,人生道路難免會艱難一些。
相似的身世無疑讓彼此有著更多的共同話題,只不過跟張岱好歹隨著才能顯露、逐漸獲得爺爺的重視關照不同,這宋卓仕途要更坎坷。
其人十幾歲便任職三衛,秩滿轉遷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爺爺是吏部尚書而受到更多優待,被安排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淮南待了數年,秩滿之后才得以解職歸京。
受家庭的影響,宋卓本身對聲樂曲藝也比較感興趣,故而回到長安之后便常在同坊的樂官院流連。只不過張岱近日忙于御史臺的事情,一直無暇到樂官院來,所以今天才第一次碰上。
隨著交談的深入,他們的話題也不再只限于曲藝樂理,漸漸的向時勢進行轉移。
宋卓雖然比張岱做官的時間更長,但先出任的三衛不過只是站崗放哨、參與宿衛,接下來擔任的合肥縣丞也只是地方上底層的行政官員,工作內容繁瑣雜細,自然不合拿來進行談話。
因此雙方之間的交流,多是張岱在說,而宋卓則作為一個傾聽者,并且越聽、臉上便流露出越多的羨慕之情。
因為張岱的仕途雖然仍短,但當中過程的精彩卻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里面各種人事紛爭讓人驚嘆不已,與之相比起來,宋卓越發覺得自己的為官經歷實在是乏善可陳。
不只是宋卓,大多數初入官場的年輕官員們,也沒有幾個人能比上張岱經歷之豐富。無論是作為協律郎、引領時代風月風尚,還是作為臺諫官員屢屢進言建策、匡益時風,都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如今的張岱雖然官職和勢位還不算太高,但卻儼然已經活成了許多同齡人夢想中的模樣,自然也包括宋卓。
在與宋卓交流的同時,張岱也在觀察并評判著這個年輕人。
雖然在為官經歷上乏甚可稱,但主要也是官職本身受限,這宋卓在性格上還是可圈可點,并沒有因為本身的家世而有什么浮躁輕狂之態,待人接物彬彬有禮,言事講理也都條理清晰、是非分明。
在與之交談的時候,張岱也發現這個宋卓對于曲藝也是由衷的喜愛,這種喜歡并不是年輕人對于聲色娛樂的迷戀,而是比較純粹的對于曲藝的欣賞。
當然就算是喜歡聲色娛樂也沒有什么,這只是人之常情。更重要的是這個宋卓本身的樂理知識非常扎實,且在文藝創作方面也有著自己的一番見解。
講到高興處,宋卓甚至親自登臺去,表演了一下自己的器樂本領,幾種常見的樂器全都演奏的有板有眼。尤其羯鼓一聽就是有功底在身,基本功非常扎實。
宰相孫子熱愛曲藝,這在后世看來似乎有點不務正業,但事實上不只是孫子,宰相本身也是非常熱愛曲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