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所謂的所謂材料輻照效應,也是目前核廢料難以處理的主要原因。
因為找不到一種材料可以長時間對抗高強度輻射的乏燃料。
而對于人體而言,核輻射中的細微的高能粒子,就像是一顆顆子彈一樣,在流擊中人的身體的時候,會作用于人的dna,打斷dna鏈,從生理上終止正常細胞的代謝。
對于人體而言,細胞也是要新陳代謝的,舊細胞死去,人體根據dna復制新細胞,可是核輻射后dna斷裂了,就無法造出正常的新細胞了。
具體表現為體內各個臟器內出血失能,然后人就跟屁了。
核輻射可怕的地方就在這里,它就像是一把把鋒利的手術刀,能從原子層面對材料進行拆解。
鉛能抗輻射,就在于它密度高,能阻攔絕大部分的微觀粒子的時候,在短時間內不被拆解。
而除了這種辦法外,還有其他的手段可以對抗核輻射這把手術刀嗎
有
比如原子循環技術
這是上輩子徐川用近三年的時間,才找到的一種新方法。
核輻射的危害在于超強的電離能力,能破壞傳統材料的晶界、結構等性質,會導致材料脆化、弱化失去特性等。
但如果有一種材料的晶界結構修復速度能跟上核輻射的電離能力呢
那么是不是就能意味著它能完美的攔截住核輻射。
而原子循環技術就是基于這樣的理論建立的起來的。
在過去的研究工作中,徐川找到了一種材料晶態鉺鋯酸鹽。
這種材料可以近乎完美的適配這種理論。
它不僅能夠經受得住放射線的強烈攻擊,也能在晶界被電離后迅速完成自我修復,重新凝結成穩定的晶界結構。
構成晶態鉺鋯酸鹽的主要材料,鉺鋯酸鹽和鉺鈦酸鹽,能夠通過材料內部的原子的不斷移動,做到在較長時間內抵抗放射線的輻射。
用這種材料制造的陶瓷,能長久的保存核廢料,時間至少能超過十萬年。
而后續,徐川又沿著這條路線,開發出了一系列的抗輻射材料,用以應對核輻射。
這是核能β輻射能聚集轉換電能機制技術的基礎。
有這些技術和材料,徐川敢直面核廢料,直接將原本無比危險的核廢料變成紙湖的老虎。
在施工現場呆了幾天的時間,和祁總工程師商議確定一些研究所的功能與格調后,徐川回到了金陵。
研究所在修建,招聘過來的十名第一批科研人員在熟悉核能β輻射能聚集轉換電能機制論文。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中,他有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
南大,陳正平的辦公室中,徐川手中拿著兩份資料,正翻閱著。
對面,陳正平則端著熱茶開口介紹道“你要的研究所,我這邊已經幫你找到了。”
“不過受限于你的預算有限,再加上并不是研究所都愿意出售,所以我這邊能尋找到的研究所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