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冒辟疆這樣秀才出身的吏員很是歡迎,更別說翻譯學堂還是理藩院和太常寺共管。
冒辟疆翻譯學堂學生的身份,對他們來說就是自己人。謀求個吏員身份,簡直輕而易舉。
冒辟疆得償所愿在內藩部任職,成為內藩部長隨員。
此時的內藩部長是莊廷臣,他原是廣東按察司按察使,曾被評為天下清廉第一。
朱由檢因為他清正廉潔,又曾在禮部任職,在孔貞運被調任黑龍江巡閱使后,把他調到理藩院任職。打算觀察一下,是否能擔重任——
他對清廉的官員,向來是很看重的,因為這在大明非常稀缺。
尤其是莊廷臣曾經反對建生祠,這在魏忠賢當政的時候非常了不起。如今魏忠賢倒臺,理應賞功升遷。
莊廷臣今年已經六十三歲,沒料到還有來朝廷任職的機會。
他在擔任內藩部長后頗是兢兢業業,雖然沒有前任內藩部長孔貞運評價高,卻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贊許。
莊廷臣的追求自然不止于此,他知道自己年紀大了,按照當今皇帝的用人習慣,最多也就干到七十歲。想當卿相的話,只有這幾年的機會。
所以他必須努力立功,以便能獲得皇帝賞識,成為六部尚書或掌院。
看著冒辟疆呈上來的教化朝鮮脫夷入華的提議,莊廷臣敏銳認識到,這就是自己尋求的立功機會:
“皇上之前把朝鮮、蒙古等地定為內屬外藩,和內藩劃在一起。”
“但是內屬外藩有什么要求,和真正的內藩有什么區別,卻沒有完全定下來。”
“你這個脫夷入華好啊!至少要成為半華半夷,才能擔任內屬外藩國君。”
“這件事你就放手做,本官全力支持。”
“若是能夠立功,定舉薦你元士!”
冒辟疆欣喜地道:
“有莊部堂這句話,下官就放心了。”
“現在最迫切的,是把什么是半華定下來,半華之君和半華藩屬,都有什么要求。”
“只有這樣才能對朝鮮進行教化,讓他們脫夷入華。”
莊廷臣想了一會兒,卻是不得要領。
畢竟他現在年紀大了,很多思路比不上年輕人。
他對皇帝的重制禮樂雖然支持,但是有些地方,卻真的無法理解。
所以,他找到理藩院掌院黃立極,請求覲見皇帝商議。
朱由檢見到“脫夷入華”四個字,心中覺得很是有趣。
歷史上這是日本江戶幕府一直追求的,后來華夏文明衰落,轉變為“脫亞入歐”。
現在朝鮮要脫夷入華,他自然是歡迎的。這代表中華文明,對周圍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他在琢磨之后,向黃立極等人道:
“半華之君,首先要遵從中華之禮。”
“即使不完全遵循大明禮法,也至少不會違背。并且積極推行教化,把子民教化成華人。”
“你們可以具體摸索,把相關要求提出來。”
讓黃立極根據元世祖、孝文帝等半華半夷君主的作為,定下半華之君的標準。
至于半華之國,要求就更高了,朱由檢道:
“半華之國,朕以為要有一半、至少兩三成子民是華人,使用漢語漢字,認同自己是大明公民。”
“現在朝鮮的大明公民大概有兩三成,都是捐納獲得的。”
“讓朝鮮國王首先教化他們,讓他們成為合格公民。”
“按照教化進展,為半華之國劃分不同的等級。”
吩咐理藩院幫助朝鮮國王推行教化,把那些心向大明的人,真正教化為華人。(本章完)</p>